《本草纲目》金陵本绘图。
图文并茂是我国古代本草学著作的一大特点。《本草纲目》有一千多幅绘图,这是《本草纲目》对主体文字的补充,对于深入理解、学习本草学大有裨益。
本草图经
《本草纲目》中收载了1100多张图,这对学习《本草纲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翻开《本草纲目》的附图之前,先要了解一个人和一部书。这个人就是苏颂,这部书就是《本草图经》。
2020年是苏颂诞辰1000周年,2019年我去了福建同安苏颂的故里。苏家是当地大望族,出过五位进士。苏颂在北宋朝廷为官六十载,官至丞相高位。
苏颂除了政绩非常突出,还是一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他主持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宋史》评价苏颂是一位无所不通的伟大的博物学家。
苏颂在医药学方面也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由他组织编撰的《本草图经》,药图和文字兼收并蓄,是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上承《神农本草经》、下启《本草纲目》的一部药学著作。
英国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在欧洲,能把野外的动植物如此精确地木刻并且印刷出来,是15世纪以后才出现的大事。”由此可见苏颂的《本草图经》要早过欧洲同类书刊400年。
这部书原书现已见不到了,但他的写作风格与绘图,对《本草纲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李时珍这样评价《本草图经》:“考证详明,颇有发挥。”并将近100幅图引用到《本草纲目》中,使《本草纲目》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按图索骥
虽然有引用《本草图经》里的图,但《本草纲目》90%的图是李时珍绘制的白描写生。看得出来,《本草纲目》配图是他在实地观察后所做的实时记录。
李时珍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本草学的实践家,他善于观察、善于记录、善于总结。李时珍如果生活在21世纪,他可能会走到哪里拍到哪里,随时记录自然界不带滤镜的真实样子。
李时珍在选取前人的附图参考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以人参为例,《本草图经》有四幅图,四幅图中展示的植物各不相同,植物来源甚至都不是出自同一个科,李时珍在选图的时候只选用了潞州人参,也就是正品五加科人参。从李时珍开始,历史上人参来源混乱的问题被澄清了。
《本草纲目》人参图中突出了芦头的部分——也就是人参顶部,有一节一节叠加生长的芦碗,这最能反映人参的年龄,也是人参重要的鉴别特征。可见人参图是李时珍在实际观察后绘制的。
《本草纲目》将石钟乳、孔公孽、荫蘖三味与钟乳石相关的药放在了一起。而原本在《神农本草经》中,它们分别被列为上品和中品。《本草纲目》里还不乏李时珍首绘的画作,比如曼陀罗(洋金花)就是第一次收录的药材。
不过,李时珍并不是专业画师,在没有专业绘图人员的配合、在野外风餐露宿、条件极端艰苦简陋的情况下,完成找到原植物并记录的工作是相当不容易的。《本草纲目》附图的目的是尽可能展示药物的真实形态,这和以往本草书编绘时请工匠绘图以展示画技和美观,本质上不能相提并论。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陆续有新的刻本,国内翻刻翻印的版本有不下一百种。其中绘图有两次大的改动。一次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钱蔚起本,另一次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张绍棠本。
钱蔚起本和张绍棠本都对金陵本进行了大量的改动与重绘,画面越改越好看,艺术性是加强了,但错改的地方确实不少。举个例子,唇形科植物薄荷,特征是叶对生、茎四棱。但是钱蔚起本的画师做了改动,改得美观了一点、飘逸了一点,叶子改成了互生。张绍棠本将清代吴其濬精美的《植物名实图考》中约400幅图换到了《本草纲目》中,失去了原来的本意。
评价一幅科学画时,第一要求是准确性,第二才是艺术性,失去准确性便贻笑大方了。
关于《本草纲目》的图,有人说图不好看。实事求是地讲,图的确不够美观。也有人出于维护李时珍的形象,说图不是李时珍画的,《本草纲目》金陵祖本绘图人署名是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
我倒有一个观点,如同教练员和运动员比赛跑步,谁跑得快呢?一定是运动员跑得快,否则教练直接上场比赛不就可以了吗?图不是李时珍画的,但这并不代表李时珍与绘图没有关系,他对要画的内容了如指掌,做到图文相应、相互补充。应该说这些图是他们父子共同创作的。
看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附图,很多人会产生一种疑问,中国明代本草绘图的艺术水平,真是这样吗?
品汇精要
明代有一部官修的本草典籍:《本草品汇精要》。《本草品汇精要》与《本草纲目》都是16世纪的本草著作,一头一尾,前者出自1505年,后者出自1596年。前者为官修本草,后者为民间个人著作。
《本草品汇精要》是官修书目,即政府出钱组织人力、物力的大工程。这一工程领衔的是太医院院判刘文泰,他组织了一班优秀的宫廷画师。
两年后,《本草品汇精要》书编成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弘治皇帝驾崩了。主编刘文泰结党营私,被判了刑。《本草品汇精要》也从此深藏内宫。就连李时珍在写作《本草纲目》时,书考八百余家,也没提到过《本草品汇精要》。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
更为遗憾的是,《本草品汇精要》最早的三部明代抄本全部流失海外。
第一部弘治原本,现存日本京都的杏雨书屋。第二部明抄彩绘本,流传到了意大利,现存于罗马市立图书馆,称为罗马本。
2019年6月,我专程去了趟罗马,看到了罗马本,仔细欣赏了其中1367幅精美绝伦的绘图,它代表着我国本草古籍绘图的最高水平,对于研究明代的本草文献、科技史都非常有帮助。
我足足在图书馆看了一天,舍不得走,到关门的时候,被图书管理员劝着离开。就在我从罗马回香港后不到一周,意大利的电视台来跟踪采访我,他们正准备拍摄一部反映中医药与自然文献的纪录片,在我和团队去罗马找《本草品汇精要》之前,他们并不了解罗马图书馆还有这样一部中国古籍善本。
现在国内也能看到《本草品汇精要》了。我的师弟曹晖教授,锲而不舍,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本草品汇精要》校注,使得这部500多年前的巨著重回大众视野。(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