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陈直编纂的《养老奉亲书》,是目前已知刊刻年代最早的老年养生、老年医学专著。全书分为上籍、下籍两个部分,上籍16篇精选老人养生保健和调理常见老年病的160首食疗方,下籍15篇依次阐述形证脉候、性气好嗜、宴处起居、戒忌保护、四时用药等老人养护要义。下籍第六篇“宴处起居”中,提出有关老人居室、床榻、座椅、着衣、围巾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细致入微的要求,是老人摄养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子女后辈对老人的真诚关爱。
《养老奉亲书》“宴处起居”篇,文字简练,言浅意深。当今的家居陈设、衣装饰物比之宋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变的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敬老孝亲文化。写于900多年前的这几段有孝心、有温情的文字,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细心品读。
行住坐卧助娱乐
宴处,意为闲居;起居,意为生活作息。“宴处起居”一开篇,陈直首先概述了老人的生理特征及其行住坐卧养护的总体要求:“凡人衰晚之年,心力倦怠,精神耗短,百事懒于施为,盖气血筋力之使然也。全藉子孙孝养,竭力将护,以免非横之虞。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以助娱乐。”
人到了老年,由于气血虚弱,体力明显下降,精气神不健旺,行为慵懒,很多事情能拖就拖、能不干就不干。老人进入这种状态,就需要依赖子孙孝敬奉养、尽心照抚,尽力避免意外灾病的发生。因此,子孙必须对老人的行住坐卧、生活作息“巧立制度”,亦即做出精致细心的安排,“以助娱乐”。
娱乐,意为使人快乐。陈直在这里不仅为行住坐卧,而且也为养老奉亲的所有环节提出了一条目标性原则——助娱乐原则。赡养老人,健康最重要。而快乐是健康的心理基础,快乐是最好的养生良方。因此,子孙孝敬奉养老人,必须让老人处处感到暖心,时时感到舒心,眼前的各种事物都能让他们娱而乐之,天天保持惬意快乐的心情。陈直这段饱含缜密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字,被后世多部养生著作所引用,如明代徐春甫的《老老余编》、王象晋的《清寤斋心赏编》等。
居室陈设多讲究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退居》首次论述了老人居室的选择要求,认为“地势好,亦居者安”,房间要宽敞一些,缝隙抹泥,寒冷的季节密实而不透风。陈直赞同医家前辈的观点,对于居室侧重提出“洁雅”的要求:“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老人居室必须保持清洁、淡雅,夏季通风良好,冬季严实保温。由于老人生理机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弱化,需要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居室环境,以保护其免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袭。
在床榻和座椅等家具的设计方面,陈直阐述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强调方便和安全。“其寝寐床榻,不须高广,比常之制三分减一”,老人所卧之床榻,不能过高、过宽,比通常的床榻矮三分之一左右,而且略微窄一点,便于腿脚不灵活的老人上床和下床。“三面设屏,以防风冷。”床榻上的褥垫和草垫“务在软平”,过平则硬,过软则陷,既松软又平顺才能让老人睡得安稳舒适。床上枕头,宜用夹有颜色的丝织品做外套,老人睡觉时不反光;使用干菊花做枕芯,具有醒脑降压、清肝明目之效;枕头“制在低长”,低一点则“寝无罅风”,长一点则“转不落枕”。座椅做得稍矮一点,不仅老人坐在椅子上能够“垂足履地”,而且起身时也不费劲。座椅的左右设置拦挡物,前面放置茶几。因为老人即使在白天也常常犯困,“坐则成眠”,座椅周边有拦挡物可以防止老人闪腰或摔伤。
衣服巾帻防风寒
老年之身阳气不足,“骨肉疏冷”,腠理疏松,容易被风寒所侵,罹患疾病。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讲到老人穿着衣服、佩戴头巾时,特别强调要以防御风寒为主。
老人穿的衣服“不须宽长”。老人白天所穿的衣服,应该长短、肥瘦合体。衣服过长,行动不便,走动时磕磕绊绊,可能因摔倒而伤筋动骨。衣服宽松合身,“暖气著体,自然血气流利,四肢和畅”;衣服过度宽松,起不到为身体保暖的作用,抵抗力低下的老人容易感受风寒,酿成大病。另外,老人即使在天气炎热的盛夏时节,也不能袒胸露背。
巾帻(zé)又称为帻、幅巾、帕头,是指用于包住头部的整幅布巾。头戴巾帻的装束,兴起于汉代,至宋代已经成为大多数平民、士人的“标配”。陈直从老人保健的角度肯定了巾帻的作用。他认为,老人头上佩戴的巾帻应该比青壮年人的巾帻长一些,其常用布料是柔软而厚实的丝织品。巾帻从老人头部向后一直延伸到背部肩胛之间,用以保护位于肩背部的诸多腧穴,防止风寒袭入肌表腠理。(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