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父亲说,我的曾祖父冯九龙先生是陕西省洋县赫赫有名的老中医,擅长以正骨、针灸和草药为乡亲们治病。县里曾组织过一场全县中医试卷考试,曾祖父以唯一满分的考绩声誉全县,《汉中日报》还以“杏林高手冯九龙”为题,报道了曾祖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医德,为群众治病的先进事迹。只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后人无人传承,我也无缘见到他老人家。我曾和父亲开玩笑,希望在睡梦中,曾祖父能把一身绝学传授给我,等醒来,本人就是嫡传的杏林高手,可惜这也只是做做梦笑笑而已。
真正对中医爱好和喜欢,来自小时候抚养我长大的外婆,虽然她大字不识,但从小对我耳濡目染,让我种下了中医的种子。记忆中,每到夏天,外婆会在小菜地里摘一些丝瓜花熬粥。丝瓜花清热解毒,改善咽喉肿痛症状。白色的粥上飘几朵黄色的丝瓜花,颜色漂亮,味道清凉,再加一点白糖,口感更好。酷暑之日,外婆会给全家人熬好一锅中草药凉茶,用料全是房前屋后随手可得的车前草、马鞭草等。还有几次,贪吃的我吃撑了胃,外婆用土蜂蜜蘸在手心,不停地在我的肚子上轻轻拍打,过一会肚子就舒服多了。

这些中医的种子,一直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虽然没有机会到中医药院校学习,但我一直是中医的“忠粉”。闲暇之余,我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大学老师的网课《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医基础理论》等,特别是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使我知道中医的智慧远不止于治病,在其“天人合一”的理念里,藏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密码;在四季更迭与脏腑盛衰的关联中,透着古人对生命规律的敬畏。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还学习了刮痧、艾灸、拔罐、疏通经络。由于真心喜欢,每晚学习到深夜,笔记做了十几本,学习的过程也并不觉得枯燥,反而越学越有意思,尤其应用于实践,为他人解决了身体的病痛,心里其乐无穷。
母亲有顽固性腰痛,打了消炎针,也是反反复复。经辨证,我给她开了药方,来自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中的“转腰汤”,共有8味药,白术、杜仲、巴戟天、防己、肉桂、苍术、羌活、桃仁。重灸了八髎穴、肾腧穴、神阙穴、关元穴,并对膀胱经、肾经、肝经进行了经络疏通,且要求本人不能劳累,不能生气。前后10天左右,母亲腰痛好了,且无反复。父亲年轻时,经常挽起裤腿、脱掉鞋袜下农田,赤脚过汉江,河水冰凉刺骨,他年轻时没觉得有啥问题,年长之后,两条小腿常年冰冷肿胀。我每日给父亲用艾灸仪热敷小腿,每周给小腿进行一次刮痧,并按揉穴位,做好腿部和脚的保暖。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腿肿胀问题基本解决。女儿在很小时,我就每日给她捏脊,开天门推坎宫,要求吃饭以五谷为主,辅助蔬菜水果,不吃零食、冷饮,按时作息,不熬夜,所以孩子从小身体基础较好,很少生病。高考时,遇上了疫情,孩子怀揣家国情怀,志愿表填写的全为医科大学,最终实现梦想,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
我出生在冬天,天生体质较为寒凉。一年四季,手脚冰凉,爱感冒,免疫力低下,曾经还有过心绞痛。学习中医后,根据阴阳五行和体质辨证,我知道了手脚冰凉是因为身体最远端缺气血,血液不能顺畅循环到四周末梢,身体为了自救,以为压力不够导致气血送不过去,于是心脏收到指令增加压力努力使气血达到肢体的最末端,这样无形中心脏压力增强,会导致高血压、心绞痛等问题。因此,最重要就是解决末梢循环不好手脚冰凉的问题。于是,我每日坚持练习八段锦、易筋经,对身体经络逐一进行疏通,尤其保持心情舒畅不生气。坚持多年,目前手脚温热,体质平和,很多身体的小毛病都迎刃而解。
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讲得很明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现代人由于来自工作、家庭、交际等方面的压力,往往是一边保温杯泡枸杞,一边暴饮暴食;敷着最贵的面膜,却熬着最深的夜。其实,通俗一些,养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出,笑得爽”。
古人说,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在当今这个时代,倡导人人都成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践行中医思想。(冯莉 陕西省委宣传部)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