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值秋令,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对于淋巴水肿患者而言,秋季的“燥”与“凉”是两大主要外邪,易耗伤人体津液,阻碍气血运行,可能加重水湿内停的病理状态。因此,顺应秋季“养收”之道,进行针对性的中医调护,对于稳定病情、扶助正气至关重要。
润肺护表抵御外邪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秋季燥邪盛行,肺脏最容易受伤。肺气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水道调节就会出问题;皮肤腠理得不到滋润,防御能力下降,哪怕一点小损伤都可能引发感染,让水肿加重。
润肤养肺卫:患者可以用滋阴润燥功效的中药润肤霜。洗完澡,趁着皮肤毛孔张开、气血运行活跃,沿着肢体经络(手臂内侧、腿部内侧),从远心端向近心端轻轻涂抹。这样既能滋润皮肤,又能加固人体外部的第一道防线。
药浴通经络:在医生指导下,用黄芪、川芎、红花、桃仁等中药煎煮。等药液温度降到温热(约41℃),进行局部擦洗或者短时间浸泡。这种方法既能清洁皮肤,又能让药力通过皮肤吸收,起到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的作用。通过改善气血运行,有助于水液的代谢。
防伤守关窍:患者应经常修剪指甲,避免无意识抓挠。穿衣服要选柔软、透气的棉麻材质,防止粗糙的接缝处长期压迫、摩擦患肢。这正是对《黄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理论的谨遵与实践。
食疗助力培土生金
秋季饮食调理,要以滋阴润燥、健脾利湿为原则,通过饮食增强脾的功能,滋养肺脏,这就是中医说的“培土生金”。
滋阴润肺为上:多吃性味甘平、酸润的食物,像秋梨、荸荠、银耳、百合、山药等。可以把它们做成百合秋梨羹或者银耳山药粥,这些药膳味道甘淡平和,能有效润肺滋阴,让水液分布均匀,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皮肤干燥。
健脾利湿为本:《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负责运化水液,要是脾不好,就容易生痰湿。对于淋巴水肿患者而言,脾土强健,则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水道得以通调,有助于水湿的排出。可使用茯苓、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等健脾渗湿的食物与百合等润肺食材搭配,发挥健脾、润肺的作用,如将薏苡仁、白扁豆与茯苓、山药一同熬粥,或把茯苓粉与鲜百合同煮成羹。
谨和五味,少辛增酸:秋季养生要“减辛增酸”。辛味(像葱、姜、蒜、椒)易耗伤肺津;酸味(如山楂、乌梅、葡萄)能收敛,可固护肺气,防止津液外泄。同时,一定要遵守“低盐”原则,因为咸味入肾,过食则助长水邪,加重水肿。
导引行气动静相宜
秋季运动,应遵循《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的训导,做到动静结合,敛阳养阴。
导引以通调经络:推荐患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其动作舒缓圆活,强调“以意领气,以气运形”,能有效激发经气,促进淋巴液的流通,尤其应注重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的舒展与调理。
散步以宣畅气机:秋高气爽,宜于阳光和煦之时缓步慢行。此举能宣发肺气,活动肢体肌肉,发挥“肌肉泵”作用,辅助水液回流。运动时务必穿戴压力服,这是防止运动期间组织液增多导致水肿加重的重要措施。
安卧以顺应天时:秋夜渐长,应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保证子时(晚11点至凌晨1点)的优质睡眠尤为关键,因此时阴气最盛,阳气初生,利于肝胆经气运行,促进全身气血津液的疏泄与调和,为淋巴系统的修复提供最佳环境。
情志调摄安宁内守
秋内应于肺,在志为悲。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的景象易使人情绪低落。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气滞则水停,可加重经络阻塞,所谓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赏乐以舒怀调气:可多聆听《阳春》《白雪》等旋律悠扬、曲调轻柔的宫音或商音乐曲。中医五音疗法认为,宫音入脾,商音入肺,以此调和肺脾之气,宣发忧郁情绪。
登高以畅志解郁:于天朗气清之日,择高处而登临,极目远眺,望漫山层林尽染,可令人心旷神怡,有效扫除胸中郁结,使气血调达舒畅。
习字以静心安神:练习书法、静坐冥想等,皆可帮助收敛夏季外越的神气,使内心趋于平静安宁,达到《黄帝内经》所言“使志安宁”的理想状态,从而稳定全身气机,利于水液的正常代谢。(刘丹 罗莉 叶淑华 广东省中医院)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