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民俗与养生妙招
□ 郑丹文 广东省中医院
冬至时节,随着气温的骤降,人体阳气逐渐内收,五脏六腑的功能也随之受到影响。在这种寒冷的环境中,人体的气血流通速度减缓,易导致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肢体麻木和四肢冰冷的现象。同时,寒邪还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使得气血生化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四肢冰冷的症状。此外,由于冬季阳光照射减少,人体内的阳气也相对减弱,容易引发情绪抑郁。
冬至民俗 北娇耳 南汤圆
在北方,每年冬至,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民谣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传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日为百姓舍药,制作“祛寒娇耳汤”而流传下来的。南方冬至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这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养生原则 数九天寒 散寒扶阳
冬至养生应注重御寒保暖,通过温补食材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肢体麻木和四肢冰冷的症状。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养护阳气、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情志也是冬季养生的重要方面,可通过读书、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冬至阴阳气交,是进补的最佳节气,可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此时羊肉、牛肉等食材往往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但若一味进食温燥之品,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因此,进补除了应时,更要学会平衡适度,可以在温补的食物中加入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清润药材,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对于脾肾不足的人群,可以选用山药、牛大力等药性较平和之品来滋补,以达五脏调和、气血充足的目的。
食养药膳
补气温阳煲
材料:鸡半只,猪瘦肉100克,巴戟天20克,当归15克,陈皮5克,枸杞子30克,生姜3~5片,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鸡去除内脏,洗净后切块;瘦肉洗净切块。瘦肉与鸡分别在沸水中焯后备用。将上述食材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3~4人量。
功效:温阳健脾补气。
萝卜羊排煲 材料:羊排350克,白萝卜150克,陈皮5克,生姜4~5片,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羊排洗净后剁成小块,焯水备用。羊排与陈皮、生姜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小时,再加入萝卜,继续炖煮约30分钟,加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行气。 党参桂圆饮 材料:党参、龙眼肉、麦冬各10克,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党参、龙眼肉、麦冬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加入冰糖调味即可。代茶饮,此为1人量。
功效:健脾滋阴养血。
防病妙招
晒背散寒又补阳
操作方法:选择阳光温和的时间段,如上午9点至10点或下午3点至4点。选择阳光充足的室外空间,若室外风大寒冷,可以选择有窗的室内空间,确保阳光透过玻璃直射到背部,穿着深色衣服。晒背时间可以从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晒前晒后要及时、适量喝水,补充体液消耗。可使用防晒霜保护面部和其他暴露的皮肤,避免皮肤晒伤。
功效: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所以晒背能起到散寒补阳的效果。
“艾灸”温经除寒湿
选穴: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进行艾灸,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每周进行2~3次。
功效:温通经络,驱寒除湿。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