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与龙山的渊源
编辑:中医健康平台 时间:2025-08-03 点击:
湘中腹地的湖南省新邵县龙山,群峰如黛,云雾常绕。这片被《宝庆府志》称为“湘中药库”的秘境,藏着与“药王”孙思邈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唐代的采药足迹到今日的药俗传承,孙思邈的身影始终萦绕在新邵龙山的溪涧与药田之间,成为这座山最厚重的人文印记。
南渡行医龙山行迹
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孙思邈沿资水南下,最终驻足新邵龙山。据清代《新邵县志》记载,他隐居于龙山主峰岳平顶的炼丹洞。洞内现存的天然石案上,仍留有七个深浅不一的凹痕,当地相传是他摆放药罐的痕迹。洞口那株需3人合抱的古银杏,树龄已逾1300年,树干上斑驳的纹路里,还能辨认出后人镌刻的“药王手植”4字。
新邵民间流传的《孙真人南行记》手抄本中,详细记载了他在龙山的行医故事。书中提到他曾在龙山河谷救治因瘴气致病的村落,用当地盛产的黄荆子、艾叶煮水熏蒸,三日便控制了疫情。这一疗法与《千金要方》中“南方多瘴,宜以草木烟霞驱之”的记载相互印证。现藏于新邵县档案馆的明代《龙山药图》,绘有孙思邈手持药锄在云雾中行走的场景,背景中的山势与岳平顶地貌吻合。
千年未绝药王遗风
新邵龙山北麓的药王殿,始建于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是湖南现存最早的药王纪念建筑。殿内保存的唐代《敕封药王碑》记载,孙思邈在龙山行医十八年,“活人无算,湘中父老感其德,立祠祀之”。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孙思邈诞辰日,新邵及周边市县的药农都会齐聚殿内,举行“晒药敬师”仪式——将当年采收的药材摆在殿前晾晒,诵读《千金要方》中的篇章,这一习俗已延续千年。
在新邵县太芝庙镇,至今仍有数十位掌握“孙氏针灸”技法的民间医者。孙思邈留给这片土地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方剂,更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就像岳平顶上那株千年银杏,历经风雨仍枝繁叶茂,药王的精神也在新邵龙山的药香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