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医的历史发展与群体特点
编辑:中医健康平台 时间:2025-08-03 点击:
江苏是中医药学发展的繁荣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时期至1949年,江苏有文献记载的医家逾4000人,医学专著超3000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江苏中医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医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学术特色,共同演绎了江苏中医的传奇,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江苏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秦汉至南北朝:江苏中医发展奠基期
江苏中医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历史始于秦汉。吕博、葛玄等医家,以精湛医术和著作奠定江苏中医早期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苏成为南方政治中心,宫廷医药制度逐步建立。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均在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设置太医令、御医等职,专职宫廷医疗事务。这一时期医家辈出,句容葛洪主张“医道兼通”,其《肘后备急方》收录大量急救方剂,记载了天花、疟疾等急性传染病的治疗方法,是中国最早的急症医学专著之一;《抱朴子内篇・仙药》详细描述百余种药用植物的形态、产地与药效,为早期本草学重要文献。京口(今镇江)刘涓子的《刘涓子鬼遗方》是现存最早外科专著,详述痈疽鉴别、金疮外伤疗法及皮肤疾病治方,至今仍具临床参考价值。丹阳徐之才出身医学世家,精研本草方剂,后世将“十剂”理论归于其名下;所著《逐月养胎法》继承先秦胎教学说,对孕妇保健与优生优育意义重大。句容陶弘景隐居茅山,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著《本草经集注》,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提出“诸病通用药”概念,革新药物学体系;其《养性延命录》倡导“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观,推动中医养生学发展。南朝时期,民间医疗亦有突破,李亮在徐州开设我国最早私人诊所,“收容病人,死则棺殡”,开创民间规模化诊疗模式。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及164卷医书东渡日本,成为中医传入日本的标志性事件。
隋唐时期:江苏中医发展平稳期
唐代推行“各州置医学”政策,苏州、常州、镇江等地设医学教授,除培养医学生外,还承担“掌疗民疾”“州境巡疗”及推广本草药方的职能,推动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此时期江苏医家留存医籍者不足十人,但临床特色鲜明。常州义兴(今无锡宜兴)许胤宗曾任尚药奉御,善脉诊与药疗结合。据《旧唐书》记载,他以黄芪防风汤熏蒸法治愈柳太后中风,开创中医外治疗法新思路。苏州纪朋精于望诊,观人颜色知疾病深浅,其弟子周广为唐玄宗时期御医,是苏州首位御医。
隋唐时期,江苏凭借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医药对外传播的重要节点。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携带大量中医典籍与药物,传授针灸、本草知识,被日本奉为“医药始祖”,至今受尊祀于奈良唐招提寺。
宋元时期:江苏中医发展转折期
宋元时期,江苏医学管理制度与教育体系走向完善。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苏州设立“太平惠民药局”;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苏州“安养院”专门收治患病囚犯,旧称“医院”,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命名“医院”的医疗机构。元代在松江、苏州等地设“官医提领所”,江宁、句容等县置医教谕,平江、集庆(今南京)等路府设医学教授,形成医学教育网络。
在医学理论与实践方面,这一时期的江苏医家贡献卓著。真州(今仪征)许叔微著《类证普济本事方》,收录300余方,按病种分25门,理法清晰,是宋代方书的典范之作。长洲(今苏州)葛乾孙出身医学世家,与朱丹溪齐名,著《十药神书》系统论述肺痨(肺结核)证治。山阳(今淮安)潘思诚任淮安路医学教授,其家族自元代至明代涌现潘安道、潘泰等多位太医院医官,奠定“山阳医派”基础。
明朝时期:江苏中医流派萌芽期
明代定都南京,太医院成为全国卫生行政中心,下设惠民局、生药库,迁都北京后仍保留南京太医院直至明末。地方医疗设施进一步完善,如南京国子监设“养病房”,是我国最早的校医院。
此时期医学人才爆发式增长,以苏州为最多,无锡、常州等地次之。吴县(今苏州)薛己历任正德朝御医,著《外科枢要》《内科摘要》等,首立“内科”名称,被视为明代温补派先驱。金坛王肯堂历时十年编纂《六科证治准绳》,涵盖内、外、妇、儿等科,是明代医学集大成之作。南通陈实功著《外科正宗》,系统阐述外科疾病的诊断、手术与预防,创立“正宗派”,扭转外科“重技巧轻医理”的倾向。吴县吴又可在明末瘟疫流行背景下著《温疫论》,突破传统“六气致病”理论,提出“戾气”致病学说,指出瘟疫可通过空气与接触传播,开创温病学研究新方向。
这一时期江苏中医流派已初见萌芽。明代初期,费氏一门费宏流落常州孟河,自学《神农本草经》,采草药行医,成为孟河医学先驱;同时,苏州的中医学迅猛发展,在医学人物、学术水平、医疗产业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杨循吉《苏谈》称“今吴中医称天下”,标志“吴门医派”初步形成。
清朝时期:江苏中医流派塑型期
清代江苏名医层出不穷,其中卓有名气者有500余家。温病学说在此时期走向成熟,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各科较前均有较大发展。吴县叶天士著《温热论》,提出“卫气营血”辨证纲领,阐明温病传变规律与治疗原则,标志温病学独立成科。淮阴吴鞠通撰《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体系,创建了完整的温病辨治体系。江宁戴天章著《广瘟疫论》,细化瘟疫的辨证要点,强调舌诊、验齿等诊断方法,丰富温病诊疗技术。
这一时期,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龙砂医派四大地域流派逐渐形成。吴门医派起源于元末朱丹溪弟子戴思恭徙吴行医,经明代薛己至清代鼎盛。唐大烈编纂《吴医汇讲》,收录31位医家论著,渐使“吴医”之名广传于世。孟河医派以费、马、巢、丁四大世家为核心,乾隆至咸丰年间达巅峰。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乱,医家外迁上海、南京等地,推动“孟河医派”学术思想向全国传播。山阳医派清代中期形成,以淮安为中心,医家超500人,著作百余部,与孟河并称“南孟河,北山阳”,擅长内科杂病与妇科诊疗。龙砂医派起源于江阴龙山、砂山地区,宋代许叔微、元代陆文圭奠定学术基础,清代《龙砂八家医案》反映当时龙砂医派诊治疾病的理法方药思想和用药特点。
新中国成立至今:江苏中医的传承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成为中医教育改革先行者。1954年成立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1956年升格为南京中医学院,构建现代中医药教材体系,被誉为“现代中医教育的摇篮”。该校牵头编纂《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大型中医药文献著作。
近20年来,江苏省逐步推进从“中医大省”到“中医强省”的建设任务。在“名院、名科、名医”的战略指导下,构建了一批层次分明、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现代化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临床专科群。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特色明显、具有一定优势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基地与学术发展平台。在此基础上,江苏将继续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优势学科群,继而形成人才集聚优势。
江苏中医的特色
医林璀璨,著论浩繁
江苏历代医学人物有3000多人。宋元以来江苏医学逐渐发达,且苏南地区医家明显增多,以儒通医蔚然成风,江苏医家多有饱读经书的鸿儒又精研岐黄者,如明代王履、缪希雍、李中梓,清代缪遵义、张璐、徐灵胎等人,皆为代表。
江苏医家勤于著述,注重从理论层面总结临床医疗经验,推动了医学知识的保存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例,文献收录的医学著作达1900余部,其中现存约1500部。其内容涵盖医经、伤寒、金匮、温病、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中医学各分支学科。
流派纷呈,学术繁荣
江苏辖江临海,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正所谓“一方水土成就一方人”,一方水土亦可成就一方事。江苏独特的人文,滋就了具有生命个性的地域文化,进而产生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等具有鲜明地方特性与学术特色的地域性中医流派,并随之形成澄江针灸学派、温病学派、外科学派等学术流派,及郑氏、葛氏、裴氏、闵氏、顾氏等世医流派,对现代中医教育与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中医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和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还研制发明了多种闻名海内外的著名中药制剂,如六神丸、王氏保赤丸等,在现代医疗事业中拥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包容开放,善于创新
江苏医家素具包容精神,历代吸收伤寒、河间、易水等学术精华。近代丁甘仁提出“中医以气化擅胜,西医以迹象见长,择善而从”,主张中西汇通,其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设解剖学、生理学课程,开中医教育革新之先。此外,江苏医家的包容开放还体现在对于女性的尊重,历代江苏医家中不乏女医,她们不仅诊治疾病,还著书传世,如明代无锡谈允贤、清代吴县顾德华、当代溧阳朱琏等。
苏医家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敢于质疑,勇于实践,不断推动中医理论、诊疗技术、特色方药的创新。如孟河医派提出“用药和缓、轻灵醇正”理念,纠正时医滥用攻伐之偏;吴又可“戾气说”突破传统病因学框架。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等手术方法,早于西医同类技术。承淡安对针灸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提倡针灸教学应有规范、统一的标准,并为此制定了针灸教育大纲和教材,推动了现代针灸学的规范化发展。
广开门户,传承有序
江苏中医注重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诸多名医通过著书立说,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传承,为后世的中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和学习资源。近代以前,江苏中医多以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方式以维持其中医技艺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遂出现江南何氏、昆山郑氏、吴门七子山顾氏等极具名望的中医群体。近代以来,丁甘仁、恽铁樵等打破门户之见,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引入班级授课与函授教育,培养万余名中医人才,秦伯未、严苍山等成为现代中医教育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核心,构建“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一体化模式,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师资力量,从而推动了现代中国中医药的发展。
江苏中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医学大家与经典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明清时期,江苏中医学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产生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中医流派,也共同成就了江苏中医医林璀璨、著论浩繁,流派纷呈、学术繁荣,包容开放、善于创新,广开门户、传承有序的特色优势。近年来,江苏中医发展已经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江苏省率先于2023年成立全国首家省级中医流派研究院——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以探索建立江苏中医研究协作机制,为中医药提供更加丰富的传承创新范式。(陈仁寿 李煜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院)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