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明代中医外科学宗师陈实功先生诞辰470周年。这位生于江苏南通、名垂青史的医学巨擘,以其高洁的医德风范、精湛的医术实践和独特的学术思想为中医外科学开辟了“正宗学派”的学术体系,更以其仁心济世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医者典范。
从“江湖郎中”到“外科宗师”
陈实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生在南通濠河畔的一户普通人家。他少时即展露聪慧,博览群书,文学、哲学、理学皆有涉猎。据史载,他早年遇异人授以刀圭之术(外科手术与方药技艺),后师从文学家兼医学家李沧溟,深受其治外较难于治内思想影响,认识到外科并非“雕虫小技”,而是需要深厚理论支撑的学问。
明代社会普遍认为“内科为大道,外科为末流”,许多外科医生只会用简单药膏或粗放手法处理伤口,导致患者轻则久治不愈,重则丧命。陈实功痛心疾首表示,外科若无理论,终是空中楼阁。他游历四方,搜集民间验方,观察疾病演变,将内科的“辨证论治”思想融入外科实践。面对“重技轻理”的问题,陈实功以“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旦夕手不释卷”的治学态度,将前人的古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融合,终成《外科正宗》这一中医外科巨著。《外科正宗》的编纂,是陈实功对中医外科理论体系的一次系统性重构。全书分四卷、157篇,涵盖百余种疾病,既有病因病机的阐释,又有诊断治法、手术宜忌的规范,更附以详尽的方药制作与典型病案。书中不仅记载了100多种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还详细绘制了手术器械图,甚至附上真实的病案记录。比如一位渔民因鱼骨卡喉窒息,他用自制的“乌龙针”巧妙取出;一名樵夫脚趾溃烂生蛆,他果断截趾保命;自创的“鼻息肉摘除术”让失嗅多年的病人重获新生……这些案例让医学理论变得鲜活易懂。这部“外科百科全书”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中医外科“有术无学”的困境,被后世尊为“中医外科第一书”。其体例之完备、论述之精微,被《四库全书》誉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
革新外科手术践行医者仁心
在技术层面,陈实功堪称明代外科手术的集大成者。其特色外科治疗技术就算在现代而言,仍是具有指导及参考价值的。《外科正宗》脑疽门曾述:“一监生项疮……因患者肥甚,外肉多紧,不作腐溃……岂后变症一出,烦闷昏愦,人事不醒……随用披针左右二边并项之中各开一窍,内有脓腐处剪割寸许顽肉,放出内积瘀毒脓血不止碗许,内服健脾胃、养气血、托脓补虚之药,其脓似泉流不歇……”陈实功在总结此案例时感言:“此患者设若禁用针刀,不加峻补,岂有生乎?”他突破身体发肤不可毁伤的伦理桎梏,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针对脓肿、死骨、息肉等病症,系统规范了开窗引流、截趾、死骨剔除、鼻息肉摘除等手术操作。其设计的鼻息肉摘除器械,采用绞断式铜箸与药线牵引相结合的术式,与现代医学的息肉圈套器原理惊人相似;而挂线疗法治疗肛瘘、枯痔散治疗内痔等技术,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这些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医外科的技术高度,更印证了陈实功“不墨守成规,敢于创造”的学术品格。
陈实功的医德修养与其医术造诣交相辉映。他所著的《医家五戒十要》,被医学伦理学界公认为较早的成文医德规范。其中“贫富一视同仁”“谦和对待同道”“不恃技敛财”等准则,超越了时代局限,至今仍是医者必修的伦理经典。史载他常“量力微赠”贫困患者,甚至自备米粮以济病家,捐资修建通济桥等五座桥梁,将医者仁心扩展至社会公益,甚至用苏州巡抚的谢礼修建“长桥”。他拒收重金而请修桥梁的佳话,正是其“大医精诚”精神的生动写照。在他看来,医者救人,不止于病榻,更在造福苍生。
《外科正宗》的当代启示
《外科正宗》自1617年问世以来,其影响力辐射东亚医学圈,成为中医外科教育的核心典籍。陈实功所倡的“内外兼治”思想,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创伤修复提供了宝贵思路;其重视脾胃的学术主张,与当代营养支持疗法、肠道微生态研究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在当代医学面临抗生素耐药、慢性创面增多等挑战下,重读《外科正宗》更具现实意义;其创立的“生肌玉红膏”被证实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千捶膏对耐药菌感染显示疗效。
丰碑永驻,照见未来
470年后的今天,陈实功的塑像依然矗立在南通长桥旁,他手持药镐的身影,仿佛在提醒后人:中医外科的传承,不在故纸堆中,而在临床的每一次辨证施治里;医者精神的延续,不在口号标语中,而在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与守护中。回望这位南通先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外科宗师的技术巅峰,更是一种“医道即人道”的精神境界。他以其学识、技艺与德行,在中医史上铸就了一座丰碑。当今时代,中医外科既须守《外科正宗》之“正”,传承其整体思维与特色疗法;更要创时代之“新”,在微创技术、制剂工艺、循证研究等领域开拓进取,唯其如此,方能不负先贤遗志,让中医外科之树常青,让大医精诚之火永续。(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供稿)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