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天生就爱阅读的孩子?有没有高效文字阅读的方法?书本为什么没有说明书?读书真的可以像处朋友?也许你心里还有许多个小疑惑,想举手问问题。今天我们就聊聊阅读那些事儿。
阅读信心是指,儿童在进行亲子阅读或自主阅读时,有着很强烈的阅读控制感与阅读驾驭感,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收获知识、经验及快乐体验的读者心理。这种心理是高效阅读的必要条件,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信心呢?
1.从听故事到读故事。 听人讲故事,算不算读书呢?准确来说,这应该算是“听书”,或“听读”,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儿童得到了很大的放松与愉悦,但没有建立阅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当儿童越晚进入到阅读中来,就越会感受到与其他孩子之间的阅读差距,从而失去阅读信心。
2.对书的好感会影响到阅读信心。 事实上,孩子的读书习惯是从两岁之后开始的。一岁之前,只要让孩子对书有好感就足够了。一方面接触不同材质的图书,比如布书、洗澡书等,另一方面借助绘本做一些亲子游戏。
3.积极暗示“你读得很好”。 儿童刚开始进行亲子阅读时,就要坚持亲子教育的灵活性原则和“少教多问”的技巧。例如在进行封面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儿童的兴趣点、兴趣源,它可能是一个小动物,也可能是一位小朋友。围绕孩子的兴趣提问,当孩子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意思时,家长要给予肯定:“你读得很好”。这样的积极暗示,有助于儿童树立阅读信心。
4.半本书阅读法。 整本书阅读,是针对已经具备独立阅读或自主阅读能力的学生而言的,对于刚开始接触阅读的幼儿来说,我们要采用半本书阅读法。什么是半本书阅读呢?就是读书不讲究速度和目标。3岁的孩子能坚持阅读15分钟,4岁的孩子能坚持20分钟,5岁的孩子能坚持25分钟,6岁的孩子能坚持30分钟。半本书阅读法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一方面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吸引孩子阅读,另一方面在孩子注意力允许的情况下开展高效阅读。
5.先易后难。 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恐数症”,而且这种“病”会贯穿整个学业生涯?很多人认为,这种畏难情绪是随着数学学科的难度增大而加重的。其实,“恐数”的情结来自刚刚接触数学的那段日子。由于在学前教育中,幼儿园老师或早教老师普遍采用了右脑的开发模式,即广泛调动艺术脑,而忽略代表逻辑、运算、抽象的学术脑(左脑),但数学学习主要依靠左脑的运转。阅读也是如此,我们要尊重规律,有什么样的阅读能力,就读什么难度的绘本作品。
6.先熟后生。 “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巧借兴趣,循序渐进”。大家熟悉的是“先易后难”,而陌生的是“先熟后生”。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温故知新。事实上,在读绘本时,就可以培养孩子复习的习惯,让孩子简单说说昨天读绘本的感受,看看还留下了哪些美好记忆。另一方面是在亲子共读时,让孩子先接触与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图片),并及时给予鼓励,之后再分享新的内容。“先熟后生”容易产生强烈的“阅读驾驭感”。如果图片中涉及了儿童个人偏好,我们就先围绕这个偏好开始阅读。 阅读信心,是培养阅读兴趣、建立阅读习惯的起点。保护学习信心,是父母的必修课,也是教师的基本功。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