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末黄巾起义到隋朝定鼎,中国经历了前后四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三国之后司马懿后代建立的西晋,也没有维持长久的统一。此后由于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首次出现了民族大移动。北方的汉族成群结队的移居到南边的长江流域,自此南北的文化开始融合,江南迅速得到开发。
本文摘自日本学者森鹿三的中国文明历史系列之《魏晋南北朝》,作者从“向南”的中国人说起,讲述了移民的“江漂”与江南的开发。
01.
南进的界线
自西晋末年、四世纪初开始,中国中心的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战祸波及所有地方,亦不知何时停息,人民家焚田荒,惨被暴掠,尸横原野者多不胜数。幸存的人集合起来,成镇、成村地由有能之士领导,寻求安全的地方避难。北方的人甚至逃到辽东半岛。在西边的人,则逃到沙漠地带附近的凉州。但是,逃到南方长江对岸的人最多。
昔日吴国的国都建业,当时被改名建康,已是足以与洛阳、长安东西两京相媲美的大都会,天下闻名。有名的左思(西晋诗人)歌咏这繁荣的南方都市的赋脍炙人口,很早就已在知识分子之间广为流传。而且,晋朝王族琅邪王司马睿在名门之士王导的辅导下,保障了江南的和平。被铁蹄践踏,即将熄灭的中国文明之灯,在长江对岸又继续燃亮了起来。知识分子自然会为此灯所吸引,而为求自身安全的一般民众也纷纷南渡逃亡。
“向西!向西!”的口号在美国史中,寄寓着人们追求新财富的希望。而“向南!向南!”对于四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则意味着充满苦难的逃难之旅。虽说是充满困苦之旅,但中国人大举南下,有着与美国史上黄金热同样的效果。
02.
移居与思乡
当时的长江流域,好像美国印第安纳,有着很多民族,他们就是被称为“蛮”的各种民族,比如“山岳”“賨”。他们渐渐被赶到更南方,又或被汉人混血同化。这些人本来用着原始的耕作法来耕种土地,因汉人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其生产力突飞猛进。涌入的汉人避开已开发的土地,转而开垦新田,有实力者围起丘陵和沼泽,投入劳动力开垦,建造了广大的庄园。当地温暖的气候亦适宜耕作。长江流域的生产力就这样大大增长了。
充满苦难的南方移民大潮始于四世纪初,历时一个多世纪,到五世纪的中期,比起因长期战乱而荒废的北方,南方的经济已经领先。这时南方的市场盛行剩余农作物贸易,来往长江上下游的商船很多,金属货币成为必需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必须要发行更多的货币,为政者认真讨论了这一经济议题,并如此实施开来。同一时期的北方则没有这些问题。
但江南的开发并不是那样直线前进的。人们来到这里,并没有满怀要在南方建立新天地的希望,大多数人放弃住惯的家乡,只是逼不得已逃亡至此。上自政治家,下至庶民,都只想在南方暂住,之后要回到北方,这种愿望从一开始就非常普遍。
03.
流亡贵族的政府与文化
首先创建上层政府的是西晋以来的名门琅琊王氏的王导。他集合由北方来到建康朝廷的知识分子,并向很早之前定居于南方的大族(从吴国的时代开始,朱、张、顾、陆并称四大名门。画圣顾恺之即顾氏之后)寻求协助,推动建立以文人官僚为中心的国家。这个国家继承了在北方灭亡的西晋的政治方针,保卫了中国文明的传统。
《琅琊榜》
如此这般,江南地区发展出以文官统治为原则的贵族政治,并以贵族为中心创造出高端的文化。一流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之、著名诗人谢灵运等人,都是一流的贵族,他们因传承文化而自豪。若联想到在西欧以古典文明的继承者、复兴者见称的卡尔大帝(768—814年在位),就知道两个世界有很大的分别。中世纪是“黑暗时代”,这个讲法在中国并不成立。
由北方到江南避难的贵族,本来也想收复中原,但后来知道这并非易事,于是便站稳脚跟,在新天地安居,开创出新的文化。这种转变,亦出现在北来的一般民众中。
04.
移民与定居
中原大乱时,成镇、成村,又或单独南来的民众,形成了与土著不同的集落。他们期待有天能返回故乡,很多人用故乡的名称称呼暂住的地方。东晋亦因要安定他们,故容许此事。就这样,长江流域出现了很多以北方地名命名的郡县。移民的户籍上所记载的籍贯,是他们北方故乡的地名,以示与土著不同。
但北归始终无日。到了半世纪后的四世纪后半期,本来的新集落中的墓地,已树立起父母的墓碑,他们逃难时所经历的苦难,在孙辈的脑中只能归于想象,而被渐渐淡忘。上代魂牵梦萦的故乡,对生长在新土地上的第二、三代来说,是并不能让人牵念的。
就这样,人们逐渐在江南安定下来。作为朝廷的一方则需要用行政手段管理各地移民村落,整理那些自行建起来的郡县,不再允许他们的户籍用那些有名无实的地名,而是要将其改写成他们的实际所在地(用黄色木牍所写的户籍,当时称黄籍。朝廷想增加录入黄籍的人口),并向他们分别征税。这种政策称为土断法,在东晋时已渐渐推行,后来又被代晋立宋的刘裕更加大力推行。也就是说,土断法显示了朝廷的一种倾向,要建设稳稳扎根于江南的国家。
如上所述,流民逐渐在江南安定下来,成为支撑南朝的力量,这样的过程在另外一个例子中也得到清晰体现。这涉及我们刚刚提及的南朝宋的创建者刘裕出身于何种背景这样一个问题。
05.
流民的军队
四世纪初由山东南来的流民集团中,有郗鉴率领的达数万人的大集团。在东晋成立后不久发生的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中,郗鉴站在朝廷一方,对平定叛乱有很大功劳。郗鉴他们进驻江北的广陵和对面的京口,将这些地方发展为根据地。339年,郗鉴临终时向天子上书,其中这样写道:
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闻臣疾笃,众情骇动,若当北渡,必启寇心。太常臣谟,平简贞正,素望所归,谓可以为都督、徐州刺史。臣亡兄息晋陵内史迈,谦爱养士,甚为流亡所宗,又是臣门户子弟,堪任兖州刺史。公家之事,知无不为,是以敢希祁奚之举。
朝廷当然为此军团瓦解而烦恼,于是按其遗言安抚兵士。被授田宅的称兵户,成为世袭的职业军人,其长官称镇北将军、征北将军、北中郎将等,因其将之名号有“北”字,故其军团称“北府”。
06.
北府
北府之外,尚有以长江上游的荆州(今宜昌附近)为根据地的西府军,两者都是支撑东晋的精锐军团。但由于北府兵的根据地京口在首都附近,朝廷要依靠它的地方最多。然而不管怎么说,北府军团最初发展自流民团体,因此朝廷一方面要维持其团结,一方面还要保护并安抚他们,这是第一急务。
朝廷任命的历代长官,都是如郗鉴进言“素望所归”的人,他们必须同军团有某种联系,同时又能进入把持建康政权的贵族的世界。这样基本上在东晋时代,北府兵成了支持贵族政权的一种力量。383年,苻坚大军从北方大举入侵,打败他的就是贵族谢玄所率领的北府兵。
但在淝水大胜使得北府兵名震内外的同时,军团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不久,谢玄的部将刘牢之就将军团收归自己统治。而后,长官虽然仍由贵族担任,就如王恭(太原王氏,西晋以来的名门),但军团已不听贵族指挥。事实上,掌握了军团的刘牢之出卖了王恭(398年),之后又出卖了权势显赫的宗室司马元显(402年)。
一直支持着贵族政权的北府兵,现在有了独立行动的可能性,就像支持着藤原政权的源家和平家的武士,各自要建立自己的政权一样。出身北府的刘裕,就如上文所述那样完成了北府的独立。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