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炮制图(明代《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19世纪末在中药材集散和流通领域出现的药帮之名,是商业贸易涵义的“药帮”概念,可称之为商贸药帮。20世纪80年代在中药材炮制加工领域得以复兴的药帮之名,是技术工艺涵义的“药帮”概念,可称之为技艺药帮。商贸药帮与技艺药帮虽然有着地域文脉上的潜隐联系,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和微妙的概念转轨过程。
商贸药帮:药市鼎盛时期的主角
中药从业人员与“帮”字结缘,发端于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药市和药王庙。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药王庙中所立的《重修药王庙碑记》,碑文中列出了在祁州药市经营药材的山西帮、山东厂、京通行等药商群体的捐款金额。“山西帮”由此成为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药帮称谓。70多年以后的清同治四年(1865年),祁州药王庙中所立《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出现了“十三帮”这个药帮集合称谓。
商贸药帮多由同一地域的药商组建而成,也有少数药帮由经营同一种药材或专营中成药的药商组建而成。药帮是药商自我管理的商贸群体。各药帮在协商的基础上推举帮首主持帮内事务,运筹药材收购、存储和销售,筹集活动经费,协调本帮与其他药帮的关系。
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药帮,通常共同集资在重要药材集散地修建会馆,将其作为本帮办公议事、住宿存货、敬神祭祖、联络乡情的场所。比较出名的药帮会馆,在河南禹州有怀庆帮会馆、十三帮会馆、山陕会馆,在湖北汉口有怀庆帮会馆、山陕会馆等,在安徽亳州有山陕会馆(又名花戏楼)、江西会馆、怀庆会馆等。
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一个半世纪中,药帮是各地药市的主角,在中药材集散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活跃于药材产区和城乡之间的各地药帮,构建了包括初级市场、中级市场、高级市场在内的全国药材购销网络。药帮的渐次兴起,加速了道地药材的商品化进程;药帮的稳步发展,提高了药材市场竞争的有序化程度。在药帮的活跃时期,许多药材集散地出现来自药商原籍地的药业移民,促进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交流。同时,在作为药材集散地的城镇,出现以“药帮”命名的街道,由此留下了药帮文化、药市文化的历史记忆。
“药帮”概念在技艺领域的曼妙转轨
20世纪50年代初,“药帮”之名在商贸领域销声匿迹。此后20年时间,报刊杂志和研究文献中没有再出现“药帮”“怀庆帮”“十三帮”等与药商帮会有关的称谓。
其实,当年的药帮不仅仅是药商的经营性组织,其中所包容的技术工艺性涵义,成为“药帮”概念重生的种子。众所周知,进入药市的药材,一部分是未经加工的生药,另外一部分是经过炮制加工的熟药,亦即可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饮片。20世纪中期以前,从事中药饮片炮制加工的药工,归属于各药帮的药号、药行、药铺。因此之故,不同来源的中药饮片,早已为各个药帮赋予了技术工艺色彩,只是人们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1982年年初,为响应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号召,江西省南城县(古称建昌路、建昌府)医药卫生学会申报省级研究课题“发掘整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经评审,该课题被列为江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重点研究项目,“建昌帮”由此成为第一个“有名头”的技艺药帮。
自1982年6月开始,上级部门多次组织鉴定会对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1982年7月3日,《文汇报》刊载《发掘“建昌帮”中药炮制术》一文,第一次通过大众媒体将赋予了技术工艺内涵的“建昌帮”之名呈现在公众面前。1986年,南城县课题研究组内部刻字油印了作为项目结题成果的《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一书。该书经过编撰者30多年的补充采访、磨砺修订,202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最近十年来,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总结主要技艺药帮中药炮制技艺和经验的图书,使原本只有商业贸易涵义的“药帮”概念真正地具有了技术工艺涵义,实现了一次跨越式的曼妙转轨,“药帮”概念由此得以涅槃重生。
全国各地有名头的商贸药帮约有三四十个,而获得业界公认的技艺药帮却很少,且时常将技艺药帮称之为炮制技术流派。2004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丁安伟主编),将樟树帮、建昌帮、京帮、川帮列为主要炮制工艺流派,该书第三章对樟树帮、建昌帮进行了重点介绍。2014面世的《中药炮制学》(陆兔林、胡昌江主编),其第十七章以“中药炮制地方传统技术概述”为题,介绍了樟派、建昌派、京派、川派和藏药、蒙药的传统炮制技术。2016出版的《中药传统技能》,其第十三章“中药炮制技能的主要流派”除介绍樟树帮、建昌帮、京帮、川帮的传统炮制技术之外,还提到了浙宁帮。
由上可见,民国时期以前的各个商贸药帮虽然都培养或雇用从事药材炮制加工的药工,但多数药帮却没有总结出自成一家的特色炮制技艺。
技艺药帮扩展了药帮研究的界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药帮研究逐渐成为中医药领域的一个综合性研究论题。一部分学者侧重于从文化史、经济史、社会史等学科的视角研究商贸药帮,一部分学者则侧重于从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和药业史、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研究技艺药帮。由于“药帮”概念在技术工艺领域获得重生,药帮研究的界域呈现逐步扩展的趋势。
首先,技术工艺涵义的“药帮”概念,在纵向上延展了药帮研究的历史跨度。商业贸易涵义的“药帮”概念,仅仅存续了一个半世纪。转轨进入技术工艺领域的“药帮”概念,不再具有传统帮会的某些基本属性,舍弃了制订帮规、设置帮首等组织化要求,强调的仅仅是中药炮制和制剂技艺是否自成一派。因此之故,技艺药帮一方面使药帮研究的起点向前延伸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例如研究江西樟树帮、建昌帮的技术工艺传统,就要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前的道家炼丹、行医活动;另一方面,药帮炮制和制剂技术工艺的现代传承是当下研究的重点,技艺药帮的历史会一直向着未来延伸。
其次,技术工艺涵义的“药帮”概念,有助于理清中药炮制和制剂技艺的地域传承脉络。技艺药帮在长期的传承、发展历程中,由于资源、气候、民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炮制和制剂器具、工艺等方面形成不同的特色。以往,曾有中药炮制南派、北派的笼统区分,南派偏重于煮法,北派偏重于炒法。其实,南方药帮各有差异,北方药帮也各有不同。清代中后期,作为商贸药帮的江西帮除江西籍药商外,还包括云南、贵州等地的药商,在祁州药市和禹州药市都属于商户不多的“小帮”。从技术工艺上来看,樟树帮和建昌帮都是“大帮”。它们的中药炮制加工技艺各有巧妙不同,各有各的传承路径,需要区分开来进行研究。
再次,技术工艺涵义的“药帮”概念,推进了研究内容的细分化。2006年至2021年,共有11项“中药炮制技术”和43项“中医传统制剂方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前者既涉及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人参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等具体药材的炮制技艺,又涉及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武义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等门派炮制技艺;后者既涉及雷允上、广誉远、同仁堂、叶开泰等百年老店和丹药、浸膏、膏药、膏方、药酒等剂型的制作技艺,又涉及龟龄集、雷允上六神丸、安宫牛黄丸、定坤丹、片仔癀等驰名中成药的制作技艺。(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于立伟 北京中医药学会)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