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珍贵的民国时期白瓷药罐,造型端庄典雅,素白无纹,而底部则有“壬午年制西鹤年堂”的墨书,字体潇洒流畅。
壬午年制西鹤年堂白瓷药罐,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鹤年堂”老铺除了正堂内悬挂着“鹤年堂”匾额外,其店门外悬挂的是“西鹤年堂”匾额。明嘉靖年间,鹤年堂曾相继开设了东西南北中五家分号,遂有“五鹤朝天”之称,老店作为总店仍在北京菜市口原址,因为是西店故称“西鹤年堂”。2019年7月1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宝,将其珍藏的《西鹤年堂丸散药目》捐赠给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这本药目刻印于清乾隆二十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是西鹤年堂的老前辈在王国宝入行时赠给他的,对鹤年堂药店历史的研究具有很高价值。
《西鹤年堂丸散药目》,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北京鹤年堂于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在北京菜市口大街成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比创立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同仁堂还要早264年。鹤年堂在明清两代为皇宫配制药膳、养生酒、茶等养生用品,北京素有“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的说法。1999年,鹤年堂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鹤年堂的创始人丁鹤年,字永庚,号友鹤山人,回族,武昌人。他出身元朝望族,祖父是北京有名的饮膳大师。他从小耳濡目染,精通养生学。丁鹤年不仅医术高明,还精通诗词歌赋,著有《丁鹤年集》。明永乐三年,他来到回族人聚居的北京牛街地区,在阿訇和回民朋友的帮助下,在牛街地区的繁华地段菜市口开办了以经营养生药品为主业的鹤年堂药铺。
《北京市志稿》记载:“本市药业,鹤年堂以精制饮片著名,其炮制皆遵古法。”据在鹤年堂工作了20多年的老职工邱师傅介绍,鹤年堂的饮片一直采用道地药材,而且经过严格的炮制加工,谨遵古训,丝毫不得马虎。如鹤年堂所用的金银花须购于河南,花嫩,不开朵,尖硬;制作法半夏经过清水、石灰、矾、甘草、生姜等七道工序炮制,需49天方能全部完成,制成后晒干,内外均黄无杂色;白芍只用杭白芍,要精细均匀方能使用;泽泻均选用中个的,特大、特小或多炸芯者不用;郁金、清半夏、元胡、天麻等药材,都要切成极薄片,以利于煎煮;熟地黄、山萸肉、何首乌等,用黄酒反复蒸制,蒸至内软糖心为度。
鹤年堂制药因坚持“精选上品”和“精心炮制”,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清朝皇族和喜吃滋补药品的南方人多在鹤年堂买药。鹤年堂的药材饮片采用分别包装,每一品种的包装内都放有“图说内票”,票上印有药名、产地、气味、主治何病和药的图形。顾客把药抓回去,可对照说明查对。每年春秋两季,鹤年堂都派人赴河北省祁州(今河北安国)采购名贵药材。
甲骨文的发现也与鹤年堂有关。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名闻京城的金石学家王懿荣购买中药时发现了甲骨文。王懿荣因患疟疾,请大夫开方,其中有味药叫“龙骨”,找了许多药铺都买不到。后来,有人建议他到鹤年堂试试,果然在这里买到了。王懿荣在查看买来的龙骨时,发现上面刻有古文字,经研究确认这是商代的文字,即“甲骨文”。如此说来,甲骨文的发现也有鹤年堂的一份功劳。(韩晓雯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