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饮食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女性所面临的工作压力、生育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子宫肌瘤发病率逐渐提高。查出子宫肌瘤怎么办?中医在预防和治疗子宫肌瘤方面有何特色和优势?
什么是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由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的育龄期妇女,育龄期女性子宫肌瘤发病率为25%,恶变率较低。大多数子宫肌瘤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发现子宫肌瘤的存在。少部分患者可能因子宫肌瘤生长的位置、大小等因素表现为月经过多、下腹疼痛、腹部触及包块并伴有压迫感,甚至出现尿频、便秘、腹胀、性交痛等症状。国际妇产科联盟将子宫肌瘤分为黏膜下子宫肌瘤、肌壁间子宫肌瘤、浆膜下子宫肌瘤等9种类型。
查出子宫肌瘤怎么办
一般来说,对于子宫肌瘤较小、无生育要求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以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大小,无需其他治疗。一部分患者绝经之后,子宫肌瘤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对于观察期间发现子宫肌瘤逐渐增大者,或一开始发现子宫肌瘤即体积较大者,或有明显症状表现者而言,则应积极治疗。治疗手段通常包括中医药、西药及手术治疗。
此外,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往往存在复发的可能。因此,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可以配合药物调理,以预防肌瘤复发。对于部分不愿意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以先进行药物调理一段时间,之后定期监测子宫肌瘤的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制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
中医认识和治疗特色
中医古籍中没有“子宫肌瘤”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归为“石瘕”“癥瘕”等范畴。中医强调“整体观”“形神合一”,认为“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即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彼此影响,疾病往往是生理和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子宫肌瘤不只是局部病变,而是全身气血阴阳失调、情志异常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
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分期论治
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理论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本病的精髓所在。中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判断每个患者的核心病机,根据其体质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实现最佳的防治效果。
此外,还可根据每个女性的月经周期及年龄的不同阶段实行分期治疗。例如,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用药时既要考虑控制子宫肌瘤的生长,又要兼顾消瘤和助孕;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女性,则注重活血消癥散瘤。对于有生育要求者还可再细分,根据月经不同周期辨证用药,排卵前以活血消癥为主,适当填补精血;接近排卵期的时候,可适当加入温肾助阳及活血之品,使阳施阴化,促进排卵;排卵后,则不能再用破血攻伐之品,需调补阴阳、疏肝以助孕。
重视心身同治
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六腑,其中五脏藏有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五脏与五行相对,五志间也存在着五行制胜的规律,即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因此,当某种情绪过激而致疾病发作的时候,可以用另一种“胜过它”的情志来制约,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以调和,这就是“以情制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将情志疗法运用在临床中的记载。女性是情感比较细腻丰富而又略带敏感的群体,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有些女性常将各种情绪憋闷在心中难以倾诉。因此,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特别是处于围绝经期或者平时容易焦虑的患者,除了辨证用药,还应配合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情志疗法。心身同治,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配合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的特色疗法包括针灸、中药热敷、穴位贴敷、中药灌肠、刮痧、拔罐等。针灸可通过刺激特定的腧穴,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身体的整体状态,在解郁调气、活血通络、活血消癥方面疗效显著。临床常使用四关、百会等穴位疏肝调神,用双侧子宫穴、曲骨、横骨等穴位抑制肌瘤生长。中药热敷能使药物透过皮肤,由表及里,通过经络的循行贯通发挥药效至全身,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将当归尾、白芷、赤芍、茴香、生艾叶等装入布袋,放于小腹上,再放置热水袋,每次敷20分钟。
饮食调节很重要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主要病机为血瘀,治疗时多以活血化瘀消癥为大法。但饮食结构异常也是子宫肌瘤发病危险因素之一。关于饮食结构与子宫肌瘤发病的关系,早在隋代名医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有提及:“疝瘕之病,由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气血劳伤,脏腑虚弱,受于风冷,冷入腹内,与血气相结所生。”现代亦有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大豆等食物是子宫肌瘤发病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与食物中含有的植物雌激素有关。因此,建议多食新鲜蔬菜(生菜、莴笋)等;忌口膏粱厚味,以免食滞导致气血不通,加重病情;忌口蜂王浆、雪蛤等可能含激素之品,以免刺激子宫肌瘤生长。
虽然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恶变率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应定期体检,调整生活作息方式,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运动。若备孕或妊娠中查出子宫肌瘤,应咨询相关专科医生,尽量减小肌瘤对妊娠造成的影响。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