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加减治皮下脂肪瘤案
刘某,女,56岁,2023年5月13日初诊。主诉:皮下脂肪瘤10年余。10年前,患者稀发皮下脂肪瘤,初发时如黄豆大小,不以为意,后逐渐增多变大。刻下:皮下脂肪瘤以上下肢分布居多,大者如乒乓球,小者如黄豆,多至几十上百颗,触之较硬,边缘光滑,按压疼痛,平素易疲劳,畏寒怕冷,夜尿3~4次,颈项疼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下络脉粗大,脉沉弦。
诊断:痰核(寒凝痰滞证)。
治法:温阳散寒,化痰通滞。
方用阳和汤加减:熟地黄30克,鹿角霜10克,肉桂6克,炮姜6克,麻黄3克,白芥子15克,炙草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葛根30克,丹参20克,浙贝母20克,党参15克,炒莱菔子15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5月20日二诊:部分脂肪瘤质地变软,按压疼痛大减,精神转佳,夜尿1次,舌苔脉象同上。守原方将鹿角霜改为20克,7剂。
5月27日三诊:脂肪瘤小者逐渐消散,大者变软,触之柔软,夜尿消失,不怕冷,颈项不疼。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下络脉变细,脉缓滑。守二诊方,7剂。
6月3日四诊:症状继续好转,舌脉同前。守二诊方,7剂。
6月10日五诊:脂肪瘤大者缩小至蚕豆大,小者已全部消散,面色红润,精神良好,余无不适,舌脉正常。守二诊方,14剂。
按: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治疗阴疽的常用方。阴疽多由素体阳气不足,精血亏虚,邪气内侵,从寒而化,阳气失于温煦推动之力,营血津液运行不畅,以致寒凝痰滞,痹阻于筋骨、肌肉、血脉而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方中熟地黄大补阴血,鹿角胶温肾壮阳,二药合用,阴阳并补。肉桂、炮姜温阳散寒,通利血脉,麻黄开泄腠理,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
患者平素易疲劳,畏寒怕冷,脉沉,是阳气不足之证;夜尿3~4次,是肾阳亏虚,不能收摄小便之证;阳气失于温煦推动之力,导致寒凝痰滞,故而生成痰核;痰核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影响血液运行而形成瘀血,故见舌下络脉粗大;颈项疼痛,乃为经脉不畅之兼症。案中患者虽诊断为痰核,与阴疽相去甚远,但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还是可以使用阳和汤治疗。
方中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恐药力不够,增党参以补气,加浙贝母以化痰。阳和汤中无行气活血之药,故加伍莱菔子行气化痰,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葛根为颈椎病之专药,用之治疗颈项疼痛。二诊时患者症状减轻,药已中鹄,当乘胜追击,加大温肾壮阳之力。盖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各种机能,进而促进凝寒滞痰的消散。经过五诊的治疗,方药对症,收效显著而愈。
提示:文章内容及配方仅供参考,患者如有所需,还需中医辩证而治,切勿盲目套方使用。
文: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徐荣鹏;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人民医院:张子路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