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大便难是新产三病之一,常给产妇的身体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若控制不佳,还会继发肛肠疾病。许多产妇因处于哺乳期,担忧吃药影响婴儿成长,故还易产生焦虑情绪。若产妇及家人善于利用人体腧穴,按揉足三里、膈俞、肝俞、支沟、上巨虚等5穴,可起到通腑泄热、疏肝养血、润肠通便的作用,帮助预防及缓解产后大便难。
中医认识
产后大便难是指产妇饮食正常,出现大便数日不解或艰涩难以排出的症状,又称为“产后大便不通”“产后便秘”。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为产妇平素阴血亏虚,热灼津液,生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汗出过多,津液亏耗,导致血虚津亏,肠失濡润;若产妇平素气虚,生产又失血耗气,导致肺脾气虚,大肠传导无力;或产妇生产耗伤正气后,又加饮食不调,食热内结,糟粕阻滞肠道,导致阳明腑实。
产后大便难属血虚津亏者,多表现为大便干燥、数日不解,腹无胀痛,伴有心悸少寐、肌肤不润、面色萎黄等,治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肺脾气虚者多表现为大便数日不解、努责难出,伴有神倦乏力、气短汗出等,治以补脾益肺、润肠通便。阳明腑实者多表现为大便艰结、多日不解,身微热,脘腹胀满疼痛,伴有矢气臭秽、口臭或口舌生疮等,治以通腑泄热、养血通便。
腧穴调理
1、足三里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腧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本穴居膝下三寸,具有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气机的功效。足三里既是胃经的合穴,又是胃经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故足三里是治疗胃腑实证的常用穴位,可以通降胃腑之气,对阳明腑实证产后大便难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同时,按揉足三里还可以健运脾胃、生化气血,能对血虚津亏和肺脾气虚的产后大便难起到改善作用。
2、膈俞
膈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横膈之气系于背,本穴又近膈膜,主治呃逆,故名。此穴具有宽胸理气、和血止血的功效。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是治疗血症的常用穴位,故按、揉、推膈俞可对阳明腑实、气机不通的产后大便难及其引起的胃脘胀痛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又能缓解血虚津亏所致的产后大便难。
3、肝俞
肝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本穴临近肝脏,是肝脉经气转输之处,主治肝脏疾患,具有疏肝利胆、养血明目、调神镇静的功效。妇女产后本就处于人生新阶段,面临不少新挑战,再加上便秘困扰,更易心情不畅,复又加重病情,故可按揉肝俞,既能疏肝解郁,又能调血养神,对产后大便难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4、支沟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在前臂背侧,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三焦经脉气行于两骨间的本穴如水行沟渠,故名。此穴具有降逆润肠的功效,是古今医家治疗便秘的经验效穴。支沟为三焦经五输穴中的经穴,可清宣肺气、健脾化痰、滋阴降火,故按揉支沟穴能清泻三焦热邪,有效缓解产后大便难。
5、上巨虚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腧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本穴在胫骨、腓骨之间大的空隙处,具有理气通腑、调和脾胃的功效。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是治疗大肠疾患的常用穴位。产后便秘病位在大肠,故按揉上巨虚可通调大肠腑气、泻热通便,有效缓解大便难症状。
产妇预防便秘,要注意饮食调养,做到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少食辛辣、煎炒、烧烤之品,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同时要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产妇如无剖宫产或手术伤口恢复正常,可加腹部中脘、天枢、大横等穴位配合按揉,更有助于预防、减轻产后便秘的发生。
文: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方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