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是指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很多人晨起会出现口苦、口干,影响食欲,给患者的心情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苦恼。口苦、口干可由吃辣“上火”、熬夜、过量饮酒、情绪紧张、生气等引发,同时也是胆囊炎、肝硬化等肝胆疾病,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的症状表现,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通过按揉阳陵泉、丘墟、蠡沟、劳宫等腧穴进行日常保健,可有效缓解口苦。
中医对口苦的认识
中医认为,口苦多见于湿热证,尤以心、肝、胆火旺者多见,兼见心烦失眠者,为心火上炎之故;兼烦躁易怒、胁痛者,为肝胆火旺所致;胆汁味苦,故胆火上炎或胆气上泛,皆可致口苦。
心开窍于舌,感受味觉是舌的主要功能之一,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手少阴心经络脉“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心经经脉病候“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心在五行属火,五味属苦,心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则舌的味觉正常、灵敏,若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火邪伤津,出现口干、口苦症状。
胆为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贮藏、排泄胆汁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胆汁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胆气以下降为顺。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胆经经脉病候“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若少阳之气升发失常,无法疏达,则胆气郁结,气机上逆,胆汁上溢,则可出现口苦等症状,且多表现为晨起口苦较多。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胆汁泌泄。足厥阴肝经经脉病候“甚则嗌干”。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疏泄失职,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不仅会影响脾胃纳运功能,导致厌食、腹胀,而且会导致胆汁郁积,出现胁痛、黄疸等症状。若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胆火旺,疏泄太过,就会导致肝火夹胆气上溢,出现口苦、吐苦水等。
腧穴调理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腧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为胆经的合穴,喻指胆经经气由此穴入合深似泉,进而会合于胆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阳陵泉又是胆的下合穴,是胆之气下合于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合治内腑”,所以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化湿,调治胆腑的功效,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便有“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取阳陵泉”的记载,其后历代针灸医籍皆有阳陵泉治疗胆腑病变的论述。同时,该穴直下2寸为经外奇穴胆囊穴,按揉该穴改善口苦症状,在有酸胀感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区域,兼取二穴能更好地起到调理胆腑的作用。
丘墟足少阳胆经腧穴,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该穴为胆经的原穴,是胆腑原气留止的部位,当胆腑有病,就会在丘墟上有相应的反映,所以针刺、按揉该穴,可调整胆腑和胆经气血虚实各证,亦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之谓,能疏肝利胆,缓解胆气郁结、肝胆湿热引起的口苦症状。
蠡沟足厥阴肝经腧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蠡沟穴为肝经络穴,具有沟通肝经和胆经表里二经的作用,既能治疗肝经疾患,也能治疗胆经的疾患。临床上络穴常与表里经的原穴配合使用,构成“原络配穴法”。蠡沟穴与上面的丘墟穴相配而用,能更好地疏肝理气,清泻肝胆郁火,缓解口苦。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心包代心受邪,心包经腧穴具有治疗与心相关疾病的功能,劳宫穴是心包经荥穴,具有清心泻热,疏肝泻火,养心安神的作用,故按揉劳宫穴可有效缓解心火上炎引起的口苦、口臭等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生活中出现口苦,不一定就代表生病,如果持续一段时间,或口苦症状有加重趋势,就很大可能是疾病的预警信号了,如有恶心、呕吐、食欲降低,甚至体重下降,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身体,明确发病原因,以免耽误病情。若因熬夜、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节后出现的口苦等症状,可在调节饮食、规律作息、保持舒畅情绪的基础上,选取上述腧穴进行日常按揉调理,可有效缓解、改善口苦。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