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在宋代的名称叫茗粥,擂茶一词,根据已有文献记载,则最早出现于宋代,所谓茗粥也并非指的是食用粥,而是指煮制的浓茶(擂茶),因其表面凝结成一层似粥模样的薄膜而称之为茗粥。
擂茶的历史较早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宋代李昉所著《太平御览》中引张缉《广雅》一书曰:“荆、巴间釆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饶覆之,用葱、姜,芼之。”
芼,就是指将调料搅拌成羹汤引用,与擂茶的制作流程相似。擂茶一词,根据已有文献记载,则最早出现于宋代。
北宋耐得翁《都城记胜·茶坊》记载:“冬天兼卖擂茶”,而吴自牧《梦梁录·茶肆》一书也记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
“擂,研物也。”擂茶是用研磨的方式加工茶叶。研磨茶叶有各种工具,比如:擂钵、擂棒等,还有过滤用的笊篱。
“擂茶”和清茶不同,原材料不只有茶叶,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饮用者等变化之下,“擂茶”的原材料除了茶叶还有生姜、花生、芝麻、中草药等等。
所以,“擂茶”配料极多,口味千变万化,功效各有不同。吃“擂茶”还要搭配茶点:花生、瓜子、炒米花、炒黄豆、橄榄、咸笋、糖果、糕点等等。
“无擂茶不成客”,擂茶是客家人最隆重的待客礼节。擂茶原本是中原的传统风俗,随着北人入闽,擂茶的习俗渐入闽地。
元末明初以后,中原地区的擂茶习俗逐渐消失,只有客家人、部分畲族以及西南的一些民族继承下来。
至今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仍然保留了吃擂茶的习惯。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