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有一段著名的贯口《报菜名》: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还好老北京的菜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要是在苏州五花八门的名字+美食“暗号”,外地人真不理解!
1
名字吓死人的“荷叶包死人”
不懂的人,乍一听还以为苏州存在食人族,估计要被吓得瑟瑟发抖了,但懂的人都会默契一笑。其实,它还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荷叶包美人”,但苏州人更习惯喊“荷叶包死人”。
听着匪夷所思的组合,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面饼裹着“油炸桧”,两根油条油炸了夹在涂上了甜酱的薄面饼里。相传,名字的由来的是因为秦烩和他的内人对岳飞的陷害,苏州人把两根油条炸了夹在蛋饼里,表达了对秦烩的痛恨,后因为“死人”不吉利,改为了“荷叶包美人”。
一份“荷叶包死人”,再配上一碗咸豆浆,苏州人最正经不过的传统小吃。到现在,很多人一听名字都一脸惊恐,见本尊后又一脸问号,这大概是苏州美食界最奇葩的名字了~
2
被称作面条中皇帝的“两面黄”
苏州唯一一座把面吃出仪式感的城市,千浇百味,每一碗都很独特。众所周知,三虾面被称作是“面条中的爱马仕”,但你可知,还有一种面条被誉为“面条中的皇帝”叫“两面黄”。
苏州以汤底鲜美的汤面出名,而两面黄大概是最特立独行的发明。面条焯水断生,放进漏勺慢慢地煎,两面都煎得金黄,再淋上浇头、汤汁,就成了“两面黄”。当年一碗两面黄的价格抵得上四碗焖肉面,吃得大多是有钱人。因为太贵,断供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近几年渐兴起。
3
苏州人的薯片“茨菰片”
每年“菊黄蟹肥秋正浓”之时,是苏州人的薯片:茨菰片上市的日子。在那个没有薯片的年代,茨菰片就是最好的零食,五毛钱一包,哪怕不喜欢吃茨菰的人对它也不会抗拒。
炸好的茨菰片金黄香脆,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撒上一点椒盐,是下酒的小菜。口感松脆,而且有股特殊的清香。要么不吃,一旦吃起来,越吃越香,根本停不下来,老少皆宜。
4
没有蟹的“蟹壳黄”
就和鱼香肉丝里没有鱼一样,蟹壳黄里也没有蟹。
蟹壳黄其实是烧饼的进阶版。名字不过是巧妙的比喻:烘烤起酥、微微鼓起的面皮呈现一种漂亮的金黄色,手掌心般大小,摆在不锈钢的铁盘里,活脱脱像一只只熟螃蟹壳。
面团包入油酥,多次擀皮,这是蟹壳黄层层起酥的关键。擀好涮油,两面蘸上芝麻,放入炉中烤制。烤好后的蟹壳黄外酥里嫩,用手轻轻掰开,听到脆脆的裂开声,浓浓的香味。
5
吃起来有点香的“老虎脚爪”
老虎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在苏州竟然能吃到老虎的脚爪?这估计是外地吃货听到这个名字后最大的震惊了吧!其实它是一种小吃,手工捏出来的六个角形似老虎爪子,因此得名。
刚出炉的老虎脚爪颜色焦黄、外脆里香,稍显坚实是其特色,还有略一点点碱香味。是很多苏州人过去春、秋游时必备的干粮。不过,现在真的很少见,有卖这个的地方很少。
6
麻花的苏州名字叫“绞力棒”
除了老虎脚爪,绞力棒也是苏州人的日常点心。绞力棒,其实就是麻花,是用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以油炸成。金黄醒目,微甜酥脆,吃多了也不会觉得腻,反而越吃越香。
那时面包还是奢侈品,爸妈出门顺便带回来的绞连棒就够解馋的了。那时还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点心店里的老虎脚爪、绞力棒都是受老苏州欢迎的零食,既解馋又充饥。
7
又秃又黄又油的“秃黄油”
听名字感觉似乎不太美好。但其实,秃黄油是一种只取蟹膏蟹黄烹饪而成的人间美味。
秃,在苏州方言是仅仅、只有之意;而黄油,则是炒出来的蟹黄和蟹膏。高纯度的秃黄油是不允许有一丝蟹肉的。十只四两蟹,所得膏黄不过五六十克,其珍贵显而易见。
越珍贵的食材,吃法越简单。秃黄油的吃法只有两种:拌面或拌饭。《风味人间》中说:“绵润的雄膏,略硬的雌黄,双剑合璧,直指人心。”一口浓香嫩鲜,足以挑逗起味蕾。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