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方法(2)
编辑:中医健康平台 时间:2023-10-09 点击:
7.喜不过欢。提醒人们喜与欢不宜太过,不可超出人们的心理阈值。
8.怒不过暴。老子说得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令人气愤的事,如果我们能把发怒的心态转换为感激的心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
9.名不过求。道家提倡“淡然”,凡事都要淡然处之,莫为镜花水月而强求。
10.利不过贪。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凡利益熏心、贪得无厌之徒,肯定是一个不懂养生之人。
道家养生的“渐”与“顿”
道教的性命双修养生功,修炼法的种类有顿法、渐法、男擒白虎、女斩赤龙之分。因为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生理与身体强弱之不同,在使用功法上有明显的补与泻,必须有所区别。
成年人(16岁以上),尽管身体强弱差距很大,但采取的功法只有一个,即“渐法”,又称补法:亏损多者多补,亏损少者少补,以破而补囵、缺而补圆为目的。当筑基炼己完成后,渐法的任务也告完成。接着由“渐法”转入“顿法”。
什么叫“渐法”,什么是“顿法”呢?所谓“渐”是指渐渐的、一点一点的、逐渐地填补,故谓“渐法”。所谓“顿”,从顿字的意义来说,有顿然、忽然之意,如禅宗的顿悟、顿觉,是忽然明白的意思。道家的所谓“顿法”,是捷径,比“渐法”进度要快。但倘若炼己不纯,筑基不牢,很容易得而复失,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其进急者其退速,练功亦然。当然事物的成败各有其因,也不是绝对的。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张伯端主张“顿法”,称南派。道家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主张“渐法”,称北派。故有“北渐南顿”之称。
当人进入古稀之年时,身体内外的机件磨损殆尽,新陈代谢的功能失灵,生机断、精已竭,西归有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一线希望。此时修持要用
武当张三丰祖师所说的“敲竹斗龟”的法子,将睡龟唤醒,使其焕发青春,恢复生机,可再用“渐法”补而救之。
道家饮食文化中的清淡养生
古往今来,道家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倘若追根穷源,可上溯到先秦时期的
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德经》又日:“恬淡为上。”道家不仅将“淡泊以明志”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还在饮食上主张清淡。认为淡味不仅是真正的天然美味,而且还可起到调补脏腑,扶正去邪、防病治病及延年益寿的养生作用。《黄庭经》中讲:“淡然无味,天人粮。”苏轼在《药诵》中记述说:“道士教吾去滋味,绝薰血,以清净胜之。”《保生贴》云,“以淡薄为主,可清气,可释欲,可宁神,可美福。”明代,字逸之,号梅巅道人的周履靖在《益龄单》中说:“宜淡食,食淡精神爽,五味多食则损五脏。”老子也日:“五味令人口爽。”而爽在这里是伤败的意思,味多味厚,容易乱口伤胃。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和医学家,他生于公元284年,卒于公元364年,享年80岁。葛洪一生不但自己修身养性,还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书数卷。他也认为饮食不可味重,否则伤五脏不利健康。葛洪在在《抱朴子》中曰:“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成多伤心,甘多伤肾。”并在《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还提到:“成则伤筋,酸则伤骨,故每学淡食。”孙思邈是唐代的道医,也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据考证他活了120多岁。而他获得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一生食淡的生活方式有关。据文献记载,孙思邈即便是待客,也是“秫饭一盂,杞菊数瓯,不调盐酪。”他认为:“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总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
在历史上,以“清淡养生”的思想,道家和古代许多医学家、养生家都有名鉴:金元时期的著名道医朱丹溪主张,淡属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他认为淡薄之食有益健康,厚味烹饪有“致疾伐命之毒”。并举例说:“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另外淡为冲和,可补阴生精。《黄帝内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著名养生家高濂,号瑞南道人,他在《遵生八笺》中也云:“人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为五贼,是得养生之道矣。”
明代名医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讲:“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淡味养生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尤必以淡为善者,何也?以味之稍重必偏,且重者必毒,惟淡多甘少者,得中和之气……且淡开五味之先,不在五味之中,而能统领五味者也。五味皆属地气,地食人以五味也。惟淡属天气,清华冲和,最能淡泄土中之浊气,而使之复其清明之体,故必以淡为善也。”以上这段话表明,人吃的食品大都产于地下泥土之中,要以淡为主。酸、甜、苦、辣、成五味,都要宜淡为先,而味浓重就会对人的健康不利。这也正如《淮南子·精神训》中所说:“五味乱口,使口爽伤。”
受道家饮食文化的影响,淡食养生曾经也是一些美食家和诗人、学者追求的境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野饭》中说:“山深少盐酪,淡薄至味足。往往八十翁,登山逐奔鹿。”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深山居住的八十岁老翁,虽在饮食上少盐少酪,但身体却十分健壮,竞能去追赶奔速如飞的野鹿,可见淡食对我们的健康是多么有利。明代学者龙遵叙在《食色绅言》中说:“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久长之理是可以养寿也。”意思是说,人承受饮食的滋补是有一定的浓度和数量的,常少食和淡食的人可以延年益寿。著名书画家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也认为:“日常所养,一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唯不得养,且以伐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道家祟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即便是在饮食上也是如此。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清代的文学家李渔讲:“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了。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这段话其意在讲:淡食不仅可使我们身体少病,而且淡食还不会破坏食物的本真。而只有保证了食物的原味,那才叫真正的美食,这是任何味都比不了的。明代礼部尚书陆树声在《清暑笔谈》中也说:“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豚类,永远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而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同样认为:“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古往今来,人们对道家“饮食宜清淡”的养生学说早已得到共识。现代医学临床实验表明:许多人口重吃盐太多,确实对身体不利。清代养生家曹延栋在《养生随笔》中说:“凡食物不能废成,但少加使淡。”我们都知道,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而钠虽是人体的重要必需元素,但人体每天所需的钠是有限的。过多的食盐不仅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还会引起高血压、中风、心脏病、水肿、经前紧张综合症、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内经》中说:“味过于成,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医学研究发现: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是钙排出量多少的主要决定因素。即盐的摄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钙的量也越多,钙的吸收也就越差。这就是说少吃盐,也是补钙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老年人更要注意。
《黄帝内经》中说:“多食成,则脉凝泣。”古人在这里明确指出,过成会损害血脉、心脏。但如我们长期以淡食为主,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就会较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就会大大推迟。由此可见,淡食通利血脉不无道理。有人习惯清晨喝一杯盐开水,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保健养生,反会危害健康。对心功能正常者来说,晚上睡前和早上起床后最好喝杯温的白开水,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养生长寿,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脑中风。另外口太重,也是诱发癌症的罪魁祸首。我们知道,钠与钾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但钾有防癌作用,钠却正好相反。而我们体内的钾,至少应是钠的两倍,但许多人的情况恰好相反,吸收的钠比钾要多。而人体钠与钾的比例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多种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生。所以说,淡食养生确有道理。
科学家们调查表明:北极寒冷地方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每日摄盐量4克,患高血压的比率为4%;南太平洋马歇尔群岛人每日7克,高血压率是7%;美国人10克,高血压率10%;日本广岛地区14克,高血压率20%;秋田地区26克,高血压率达38%。通过以上数字不难看出,吃盐多确实与高血压病有一定的关系。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脑动脉血管病发病率比一般国家要高许多,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中国的高血压病普遍和中国人吃食盐较多有关。
李威在《岭云轩琐记》中曰:“善养生者,饮食以清淡为主,使脾胃受之常轻虚,自然运动而生气血;若重实,则气血不生,其本然者,亦因而凝滞,是以生疾也。”故我们要想长寿,就要减少对钠的吸收,这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低盐饮食。总之,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饮食还是以清淡为好。这正如明代道教著名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所言:“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