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神经痛是枕大神经痛、枕小神经痛以及耳大神经痛的总称。是指枕神经分布区域突然出现单侧或双侧针刺样、烧灼样剧痛。除枕部疼痛外,还可以顺着神经传导的方向放射至头顶、前额、同侧眼眶(出现视物模糊、流泪、眼肿胀疼痛和出血样疼痛等症状)及肩背部。这种持续数秒钟的“过电样”疼痛可以自发出现,也可以在碰触枕部皮肤时诱发。咳嗽、转头、情绪紧张和焦虑可加重症状。部分患者会有钝痛等不适感。枕神经痛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慢性头痛。
枕神经痛当属于中医学的“少阳经头痛”“头痛”“头风”范畴,病变部位在后枕部经筋,《灵枢·经筋》载:“足少阳之筋……直者,上出腋……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其诱因不外乎风寒外邪侵袭头项,凝滞经脉,使足少阳经气血不畅,经脉痹阻不通;或睡眠时所选枕头高低、软硬、所枕部位不当,长时间伏案工作、学习等不良姿势劳伤项部筋骨,致气血不和,经脉不利引发头痛。若病久调摄失宜,瘀血阻滞,筋脉失养可导致头痛迁延,反复难愈。
患者女,63岁,2023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左耳后抽掣样痛20余天,加重5天。20天前,患者乘车时脖子受风导致左耳后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在某养生馆按落枕采取颈项部刮痧、拔火罐后症有缓解,但时因颈项部受凉、劳累而反复发作。近5天症状明显加重,以持续性抽掣剧痛沿耳后向上放散,伴夜寐不安、头晕、恶心、左耳鸣、左眼一过性视物模糊,于某医院做颅颈螺旋CT血管造影,眼、耳常规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按神经性头痛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舒马曲坦对症治疗,效果不满意。查:神清,精神佳,左枕骨下压痛明显,椎间挤压试验(-),右侧正常。
诊断:少阳经头痛(风寒外袭、寒邪阻络)。
穴取瞳子髎、风池、足窍阴。令患者脱去患侧袜子,取患侧上、健侧下的舒适侧卧位。将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针尖向鼻尖方向直刺风池1.2寸,施以大幅度捻转手法约1分钟。术者左手拇指自然安放于患者眼眶外侧壁保护眼球,右手持一次性针灸针向眶骨外侧缘凹陷中的瞳子髎直刺0.5寸。左手拇指、食指捏持患者第4趾末节,右手持针以小于15度角向趾蹼方向平刺足窍阴0.5寸,瞳子髎、足窍阴处同时施以小幅度缓慢的提插捻转手法约1分钟。留针40分钟,间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起针时分别于瞳子髎、风池、足窍阴部各挤压出三五滴血后常规止血、消毒。每日1次,连续针刺3天后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施手法后患者即刻感觉头部清醒,疼痛消失,连续针刺3天诸症皆除,后又巩固三次后告愈。
按:枕大神经系第2颈神经的后支,在寰椎弓与枢椎椎板之间,自下斜肌之后绕过下斜肌向前向上,最后自头半肌与斜方肌之间浅出,然后于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在上项线的附着点形成的骨纤维管穿出,此处也就是中医学说的风池穴的位置。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经,阳维脉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治疗头脑、五官、颈项诸疾最常用的穴位之一。遵“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之训,于风池针刺并施以大幅度捻转手法可舒经通络、理气养血、清头明目,松解局部组织粘连、解除痉挛而“通则不痛”。研究发现,针刺风池穴可通过高位中枢传入途径,进而刺激脑垂体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达到镇痛作用。
足少阳胆经起穴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对于缓解外邪侵袭所致气血不和、经络不通诱发的头痛有确切的疗效。足窍阴为足少阳胆经止穴、井穴,具有通经活络、疏肝解郁、镇静安神,促进气血运行,解除因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疼痛、失眠、焦虑等症状的功效。据《灵枢·根结》的“根结”“根、溜、注、入”及《灵枢·官针》中“络刺法”的论述,医者双手分别持瞳子髎、足窍阴处针柄,同时施以小幅度缓慢的提插捻转手法,相较于常规的单手持针分别施手法更能激发和鼓动、提升胆经经气,使经气上下共振,运行通畅。起针时分别于瞳子髎、风池、足窍阴部挤出少许血,可祛瘀、泻邪,改善微循环状态、清除炎性物质,达“通则不痛”之效应。
提示:文中配方仅供参考,患者如有所需,还需中医辩证而治,切勿盲目套方使用。
文: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蔡晓刚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