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河北正定人,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李杲生于公元1180年,卒于公元1251年。本为金人,金亡入元。恰如唐代诗人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被称为“诗史”。李杲经历了金末元初的战乱,他的《脾胃论》等著作,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和人民的苦难,既有医学价值,也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定程度上,他的著作也可以称作“医史”。
李杲生活的时期,金朝国家财政经济困顿,民生凋敝。在金朝南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成吉思汗带领的大蒙古国又兴起于塞外,不断攻打金国。战乱之后,传染病流行,由饮食、劳役、精神压力等因素而导致的疾病更是多见。李杲历经了上述战乱,在被围困于河南及逃难过程中,悬壶济世。临床实践为其医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青少年时期的李杲,接受了较为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广交名士、廉洁和忠孝而闻名。其立志学医,是20岁以后的事。当时,他的母亲重病,多方求治不效而病故,他发愿:“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遂持重金拜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为师,李杲随其“学数年,尽得其方法”,基本掌握了为医之道。
公元1202年4月,李杲在济源做税务官,山东一带波及济源“大头天行”的传染病,由于当时为医者“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为非”。目睹此状,李杲“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恰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同样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同情天下苍生的情怀。李杲创制了普济消毒饮,应用以后取得良效。时至今日,普济消毒饮仍应用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
随着成吉思汗授权木华黎指挥攻金,李杲由济源逃往汴京。为生计所迫,开始悬壶为医,“遂以医游于公卿间”,其临床治疗“明效大验”。在金国亡国前发生的“壬辰之乱”时,蒙古军围困汴京达三月之久,“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而当时的医生,按照通行的治疗伤寒的方案治疗,常常没有效果。李杲目睹了整个过程,他认为,这些疾病并非伤寒,大抵是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两三月,胃气亏乏矣,一旦饱食大伤,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于是,他从内伤脾胃着手,通过调理脾胃,扶助正气的疗法救治了大量患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医学实践,推动了李杲内伤学说的发展,将内伤疾病与外感疾病区分开来论述,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杲作为金国旧臣,被蒙古人由今河南开封遣散到山东,在那里受到蒙古将领的保护。此时,李杲仍以医为业,其临床效果受到人们的称道。据记载:“凡求治者,以脉证别之,以语言审之。以《内经》断之,对证设方,其应如响。间有不合者,略增损辄效。”在临床治疗的同时,李杲又开始把在开封所萌发的内外伤辨惑的思想落实于文字,将个人体会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
李杲返回家乡河北真定(今正定)时,年62岁。此时,他更注意养生,提出安于淡泊,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
返回家乡之初,李杲将在流寓期间写的有关内外伤辨惑论的论文进行整理,著成第一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其论述重点在于内外伤疾病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鉴别。其后,恐读者不能很好地领悟内伤证重在脾胃的要领,继续著述,先后写成了《脾胃论》《兰室秘藏》《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和部分论文及临床病例资料。李杲晚年,其工作重点已由临床应诊转向理论研究及著书立说。在其研究过程中,是从内外伤辨惑入手,重点阐述内伤证治理论;又从内伤证治理论发展到脾胃论学说。因其卓越的医学成就,后世有外感遵仲景、内伤法东垣之称。
李杲晚年,感到自己年老体衰,希望把自己的医术传承下去,遂让朋友推荐传承人。朋友说,罗天益(字谦甫)品行敦厚朴实,曾经为学业不精而感到遗憾,有志于继续学习。于是,在朋友的引见下,罗天益拜李杲为师。李杲一面精心教授,另一方面在生活上给予帮助,罗天益随李杲学习10余年,尽得其传。公元1251年,李杲去世。临终前其将平日所著之书稿及论文、病例等整理出来交给罗天益,并叮嘱:“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甫,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对于李杲的嘱托,罗天益谨记于心,据《东垣老人传》记载,“君殁,迄今十有七年,谦甫言犹在耳,念之益新”。
金元之后,许多医家发展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形成了以调理脾胃为主的补土派。当代,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受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精神压力过大等的影响,脾胃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李杲的脾胃论为现代中医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曹建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