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中国 > 中医文化 > >

“以医为刃 以校为营”的中医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中医健康平台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内的承淡安像。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人文学院组织本校学生,针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承淡安的抗战行迹,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团队首先赴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史馆和承淡安纪念馆了解相关资料,并结合承淡安生前手书之自传和日记,梳理承淡安抗战时期的人生轨迹。

南京中医学院创建于1954年,承淡安是其首任校长。1995年经批准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早在该校成立前的抗战时期,作为近代著名针灸医家和教育家的承淡安就已行走于吴楚川渝之间,开医馆、办学校,一面行医一面讲学,解伤病于倒悬,传薪火于危亡。

对领土被蚕食极端愤慨

承淡安生于江苏省江阴市东乡华墅镇,其母是文盲,其父以行医为业,为人治病,常不计报酬,有时还暗中济助病员,故家资不厚。承淡安及至六岁,才开蒙识字;19岁向同镇医生学医,22岁始行医;1928年,开办苏州中医学校,教授针灸等中医疗法。1930年夏,成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开创以现代针灸医学为中心的澄江学派。1933年,承淡安门下学员日多,感到自己学识不够,遂于是年秋赴日本学习针灸,1935年夏返国。

归国后,承淡安“心想发扬针灸学术非办学校不可”,于是倾其所有,出资2000元,联合谢建明、张锡君等人筹办中国针灸讲习所;未几,讲习所增设二年毕业之本科,添设图书馆、针灸疗养病房等设施,遂改为针灸专门学校。及至1937年春末,承淡安又将其二年来的图书版税金和学校所有公积金、扩建金用于扩建工程。然而,当年暑假尚未结束,抗战就已全面爆发,学校也就无法开学,承淡安“数年来为发扬推行针灸之建设竟然就此结束”。在一份由承淡安主办于1937年8月10日出版的《针灸杂志》中,还登有针灸专门学校的招生简报,内称:“本学定于九月一日开学……经本校审查录取者已数十名。”而随着战事的迅速扩大,《针灸杂志》的出版发行也和针灸专门学校的招生一同戛然而止,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文教卫生事业的破坏,由此可窥见一斑。

由上可见,在1931年至1937年的局部抗战阶段,承淡安因身处东南,未受战火波及,得以专心行医、著书、求学、育人。不过,承淡安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冬烘先生,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已警觉地观察到当地社会“封建思想浓厚,轻视女权”,有浓厚的法西斯氛围和明显的侵略性。1935年6月1日,承淡安读到日本报纸中关于华北事变的报道,在日记中异常激愤地写道:“国人之无能任外人之蹂躏,而一无抵抗,行见大好山河,不久将为东三省之续,彼为政者将何以对国人……预计不久之将来,黄河以北不复吾有矣!呜呼!中国之英雄何在?岂国内竟无人乎?以中国之大而曰无人,其谁信耶?政度不改,以资格为前提,虽有大智慧者,亦无从脱颖而出。中国果无人乎,以重重之魔障,特不得出耳。苟为政者,纳贤下士,必有大能者出为国用。吾常与人谈,无不以资格问题之故,使蹇额摇首。以恶魔之资格问题不打破,中国永无振兴之一日。”文字中流露出对日本蚕食中国领土的极端愤慨和对国民党政权行不抵抗政策的深恶痛绝。

在湘楚巴蜀散播针灸种子

抗战全面爆发后,承淡安先将校务托付工作人员,避居家乡,后来听到上海失守,国民党军队大量后撤,估计在镇江以东无险可恃,万一敌人到来,因他曾留学日本,届时当地的日伪势力必然会强迫他与敌寇接触。因此他将仅有的300元之钞币拿了200元,携带些针具与一本《针灸治疗学》,偕妻向后方转移,行至湖南桃源,应当地医家之请,开3个月针灸讲习班。讲习班结束后,承淡安又在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的邀请下,经沙市赴渝,进入后方救济中医院工作,收治病人甚多;其中焦易堂左臂不能举,久医无效,经承淡安针治,终得痊愈。

因重庆为战时陪都,国民党政权中政商要员中有痼疾者,多慕名向承淡安求诊。承苦于与政商人士“周旋应酬”,乃托词转赴成都,设立诊所于西玉街,同时设针灸义务指导班,从川西各地来求学者甚多。1939年春,又设针灸讲习班,招收非医务工作者。是年秋,因成都频受轰炸,承淡安遂迁往离蓉二十里之大面铺,继续开班、讲学、行医。

1940年初夏,承淡安应南京中医讲习所主办人陈逊斋之邀,赴陈在广安所办之校中授针灸课,初冬又接何天秀、俞大魁二青年医务工作者之邀,设3个月之针灸讲习班。翌年春,又接德阳青年李玉铃等筹设中西医讲习班之聘,任针灸、内经课教师;后又承担该班伤寒课,在教学工作中,编成《伤寒针方浅解》一书。1942年夏,再接无锡针灸社通函社员刘伯芬之约,同当地医家数人之邀,办一讲习班。一年后,承淡安因其爱人姜怀琳多病,转返成都,在四川国医学院任针灸科教授。

1944年,承淡安接获家书得知母亲病重,亟欲返乡;后收到其弟启棠来信,得知家乡的熟人张浚源已变节,任江阴伪县长,要与承淡安通讯,承不齿张之变节事敌,不与其通讯,并决意不作归里省亲之计,自此即未得再见母面。是年秋后,因心脏病复发剧烈,承淡安遂迁往傍山依水、风景优美的简阳养马河镇,一住3年,其间并在附近乡县举办针灸学习班3次,培养青年医务工作者。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后方东返的复员人员甚多,一时交通困难,及至1947年,承淡安才一路辗转抵达无锡;回归故里后,他一眼望见四野景物已非,不禁“黯然不快,痛恨日寇侵略者的罪恶行为,亦恨政府腐败”。

纵观全国抗战前后,承淡安由江南而湘楚,由湘楚而巴蜀,行遍大半个中国;循着他的足迹,针灸医学的火种一路播撒,在大西南落地生根,为澄江学派的发扬光大提供了助力。在梳理毕承淡安的抗战行迹后,调研团队又向校内的校史专家进一步了解承淡安的抗战报国的行止。

专家特别提到,抗日战争期间,承淡安的弟子传人也在各地传播学派薪火。曾天治在香港创办“科学针灸医学院”,在重庆出版《科学针灸治疗学》;陆崇常在广东创办了“华南针灸医学院”;罗兆琚在广西各地行医治病、著书立说、培养后学,先后在桂林、柳州等地,开办针灸培训班10余期,培养学员200余名;邱茂良在浙江台州中医学校行医、教学,还编撰了《针灸与科学》等;苏天佑在1942年香港沦陷后,举家逃难于两广地区,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他坚持针灸济世,同时开班办学。

在抗战时期,面对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惨烈和漫长的反侵略战争,承淡安不但率先垂范,以己之所长投身于抗日斗争。承淡安的弟子们更是不辱师门,纷纷挺身而出。他们以医为刃、以校为营,在医疗匮乏、民生凋敝之际,以针灸治疗的“金针”救人,体现了良医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担当。(王小丁 陈紫竹  南京中医药大学)

注意:本文所涉及项目投资金额、加盟店数量、招商地区和经营模式等相关政策,请以最新咨询为准!我们建议您在 【留言板留言】 或致电咨询,您即可与企业免费通话并及时获得项目最新动态!
在线留言,商家将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