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深邃而广博,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续的演进,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是从认知方法还是思想观念,中医药处处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烙印,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理念。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其中,部分医籍的章节数目的设置和序列用语,也蕴含着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章节数目的文化内涵
古代的数字数目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如“一”代表太极,“二”为阴阳,“三”为三才,“四”为四方,“五”为五行等。这些含义源自诸如《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经典论述。此外,一些数字的含义还与自然历法相关,如一年有12个月、365天、二十四节气等。中医所用数字亦强调天人合一,《神农本草经》选药365味,以应一年之天数,是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
《素问》《灵枢》《难经》等医籍篇章均列为81篇,81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在道教文化中,始于一终于九,九既是数的极限,也代表万事万物变化的极限,是至阳的虚数、极数,象征着最多、无数的意思。将阳数之极九进行9次重复,意味着终极圆满,寓意事物发展至于完备的状态。在佛教中,又有“九九归一、终成正果”的说法,意味着事物从起点出发,经过变化后,最终回归到本初状态的意义。
《景岳全书》设有64卷,分为24集。张景岳对于传统文化颇有研究,其医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自六经及诸子百家无不考镜。”他深传易理精髓,认为“医易同源”,将书撰为64卷,与《易经》六十四卦息息相应。至于24集,则与二十四节气之数相呼应。《景岳全书》,是按照“入、道、须、从、性、理、明、心、必、贯、天、人、谟、烈、圣、贤、大、德、图、书、宇、宙、长、春”24个字来分集的。24集所用语排序可组成4句诗词:“入道须从性理,明心必贯天人。谟烈圣贤大德,图书宇宙长春。”大意为:学习医学之道须遵从生命原理与规律,理解生命本质必须贯通天道与人事,本书记录了古代圣贤医家的光辉事迹,希望展现自然宇宙生生不息。其中道、性理、心、天人等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章节序列用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从诸子百家到三教九流的各个领域。古代医家在为医籍设序列章节时,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常选用不同用语代替普通数字。内容类别涉及广泛,兹选取部分,列举如下:
以天干、地支排列
在我国古代历法体系中,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概念,天干与地支按规律组合形成了用来纪年月日的干支纪法,亦可用于古籍中的序列章节。
元代葛可久所撰《十药神书》,收载了10首治疗虚劳吐血的经验方,分别以甲、乙、丙、丁等天干次序排列:甲字十灰散、乙字花蕊石散、丙字独参汤、丁字保和汤、戊字保真汤、己字太平丸、庚字沉香消化丸、辛字润肺膏、壬字白凤膏、癸字补髓丹。治疗方剂奇而不离于正,实用有效。
清代王孟英所著《四科简效方》,分甲、乙、丙、丁四集,分别收录内、外、女、幼四科的单验方。每科皆因证列方,有条不紊,是一部非常实用的验方选集。
值得注意的是,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128篇,虽以数字为序,但并不是按干支来排序的。书名“甲乙”二字的含义,尚未定论。“甲乙”隐喻“春节”之意,是一年之始,借代“基础”。也有观点认为相当于“一二”,即序数的开始,也是指向“初步”的意思,由此可见《针灸甲乙经》犹今所言之“针灸入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鸣钟认为,因原书以十天干为卷目次第,命名为“甲乙”则暗示此书是经过系统整理,内容有序便于翻阅检查。
亦有用地支排列章节的古籍,如《康熙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各集分为上、中、下三卷。但目前尚未发现用地支排列章节的中医古籍。
以五音之名排列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基本音阶,同时也是五行学说的组成元素,广泛应用于中医脏腑学说、经络理论等方面。亦有古医籍使用五音来排列章节,如清代陈士铎所著的《本草新编》,卷一至卷五分别以宫、商、角、徵、羽命名,以药名为纲目,列举了272味药物。对每一味药物,均先述功效于前,继发尚论于后。其对药味选用配伍宜忌的论述,尤切中于临床,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实用意义。
以六艺之名排列
六艺,是指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项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后来成了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此即“通五经贯六艺”之“六艺”所指。
陈士铎所著的《石室秘录》,全书分6卷,依次为礼、乐、射、御、书、数六集,每集之下又以治疗法则为细目。其中,礼集中载14种治法,乐集载30种治法,射集中载39种治法,御集中载33种治法,书集中载12种治法和17论,数集中载有7大类疾病(7门)和16种杂病。全书论述总计128法、17论、7门、16杂病,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100余种疾病的证治,采古今成方及作者自定方500余首,是中医古籍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治疗法则、理论、方剂、药物俱全的治疗法专著。
以“元亨利贞”排列
“元亨利贞”,传统上认为源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原文“乾,元亨利贞。”释为:“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自《易传》以来,古人释此四字,大都一字一义,认为代表了乾卦的四种基本性质,往往引申为四季、四德等等,各家之言不一而足。如“元”,为大、始,引申为善长,为春;“亨”为通,引申为嘉会,为夏;“利”为美利,引申为义和,为秋;“贞”为正,引申为干事,为冬。
明代医家虞抟所著的综合性医书《苍生司命》,正文共8卷,分属“元”“亨”“利”“贞”4集,每集又进一步分为2卷。
以“福寿康宁”排列
“福寿康宁”,是祝福用语,意指诸福齐备。出自宋代陈亮所著《喻夏卿墓志》:“福寿康宁,子孙彬彬然,皆有可能者,天于夏卿亦何所负哉!”意为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子孙众多,都已经实现了,皇上对于夏爱卿,还有什么好愧疚的呢!
明代龚廷贤搜集编写的《鲁府禁方》,全书以“福”“寿”“康”“宁”排成4集,按病证分为中风、伤寒、瘟疫、中暑、内伤、伤食等110类疾病,并附有相应方剂,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大量的丸、散、膏、丹、汤方,收于各集之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于方剂诸门后,附载有部分医学伦理及养生内容。
以天地人三才排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追溯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其实表现的就是天、地、人三才思想。《道德经》讲“三生万物”,实质上是对三才生万物的思想的阐述。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大中小等概念,均属于三才思想的基本范畴。
《神农本草经》依据药物的性能功效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以应天地人三才之层次构架,被称为“三品分类法”。《本经·序录》中有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明代万邦宁的儿科著作《万氏医贯》,以天、地、人3部排序内容,天部、地部列述胎原、初生诸病及五脏主病、兼证等,各病之后多附作者治案;人部则列上述2卷中的治疗方剂,多系家传效方。但经学者研究认为此书与万密斋《万氏家传幼科发挥》内容雷同,对其生平也提出疑义。
在中医古籍中,大多数章节的编排采用普通数字顺序,章节名称亦多以脏腑、经络、病证、治法、方名等具体的医学术语为主,但部分医学文献的篇章结构和章节命名采用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数目和序列,这些命名方式虽不算是常用之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古代医学家深厚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