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有一位曾在浙江江山工作七年的知县,后来成了著名的针灸专家,他就是王执中。
王执中(约1140—1207),浙江瑞安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授从政郎,曾任将作丞等京城闲职。淳熙三年(1176),王执中外派任衢州府江山知县。
淳熙八年(1181)夏秋之间,浙东一带水灾不断,造成严重的饥荒。同年八月,由宰相王淮荐举,朱熹受命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负责浙东地区的赈灾事宜。
次年正月,朱熹前往绍兴、婺州、衢州等地巡视。弹劾了衢州知州李峄等人。淳熙十年(1183),朱熹来到江山县视察灾情,见知县王执中履职不力,于是上奏弹劾,“王执中弛慢不职之甚,难于寄令在位”。王执中遂被尚书省罢黜。
王执中后来被调往峡州府(今湖北宜昌)任州学教授。南宋时,州学教授是从九品,比从八品的县令级别还低。王执中此时体弱多病,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患病之后自己先进行摸索治疗,并虚心留意民间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要试之有效,即使是土法、草药,也都一一记录,并能兼收并蓄,积累了丰富经验。最终结集了一部《既效方》。
王执中后又调任澧州(今湖南澧县)州学教授。在这里,他查阅古典医籍,结识当地名医,又积累了丰富的针灸经验。他参照《针灸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堂经》等书内容,编写成了《针灸资生经》,书中还增补很多有效的腧穴。
《针灸资生经》全书共7卷,15万余字,详细罗列了人体365个腧穴名称,及各自位置、主治、刺灸法。《针灸资生经》首刊于澧州,继刻于海陵(今江苏泰州)。
王执中富有革新思想,反对迷信前人的旧说和墨守成规,主张针灸和用药相结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王执中十分推崇灸法,对灸法的处方配穴、体位选择、壮数多少、艾炷大小、施灸顺序以及对于灸后护理,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他自己亲身试灸,将医案载入书中。如在《肩臂痛》一文中写道:“予中年每遇寒月,肩上多冷,常以手掌心抚摩之,夜卧则多以被拥之,仅能不冷。后灸肩髃方免此患。”
王执中认为治病应以调理脾胃为本,凡与脾胃有关的腧穴均作了详细论述。王执中重视脾胃的观点亦体现于其针灸养生之论中,强调平时常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健运脾胃,强壮元气,对健身防病有重要作用。在《针灸资生经》第三卷有一段话:“故《难经疏》云:人仰胃气为主,是人资胃气以生矣。”这就是“资生”的含义所在。
《针灸资生经》是一部因证配穴、内容丰富的临证针灸专著,先后刊印多次。晚清学者、藏书家孙衣言访得此书元代刻本,嘱其子诒让校勘后列入《永嘉丛书》刊行,王执中生平及其业绩始广为人知。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进士学医,更是轻而易举。因朱熹的弹劾,让王执中的仕途戛然而止。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于是他选择了后者。他潜心医学,重视实践,不耻下问,终成针灸大医。(康肖荣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