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亦川
崴了脚竟会导致危及生命的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这颗潜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怎么防?今年“全国血栓防治宣传月” 活动口号是 “栓不住,动起来”,北京朝阳医院杨媛华教授和张望德教授在接受搜狐健康专访时指出,各年龄层患者都有血栓发病风险,积极加强血栓防治,应从医生与患者双方面入手。
受访专家: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杨媛华教授
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望德教授
静脉血栓栓塞症存在致死风险
静脉血栓,临床科学用语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两种类型,前者是在腿部的深静脉内形成的血凝块,后者是腿部深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肺部阻塞血管,属于一种疾病的不同时期。深静脉血栓发病隐匿,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血凝块可能脱落并转移至肺部形成肺栓塞。
急性肺栓塞非常凶险,严重者可在1—2个小时内死亡;还有一个危害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可导致心功能衰竭,患者最终因右心衰竭死亡。
另外,静脉血栓得不到及时治疗,在腿部也可以形成静脉曲张和静脉溃疡,也就是老烂腿。
静脉血栓并非与年轻人隔绝,冬季是高发期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人是静脉血栓栓塞高发人群,但并非与年轻人隔绝,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久坐、长时间开车、生活不规律,再加上一些疾病情况或遗传性易栓症,进一步增加了血栓发生的风险。
每年冬季是血栓疾病高发季。此时人体血流速度减慢,老人们不爱出门,在家打牌、打麻将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腿涨胸闷;年轻人一放假就要玩游戏玩一整天,也会出现类似症状。冬季是返乡高峰期,人们长途旅行,长期坐在位子上不活动,也容易形成血栓。
前几年,一名年轻女性崴脚卧床导致肺栓塞的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这个案例中,患者骨伤带来的血管损伤、血液瘀滞以及石膏固定不能活动等,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因此,长期住院患者包括肿瘤活动期患者,有过肝脏疾病,骨折等手术患者,即使没有特殊症状,都要做超声等系列检查,排除血栓风险。
深静脉血栓可防可治
预防血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动起来”。伏案工作、打游戏、打麻将的人,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走一走,长途旅行坐车时多做一些勾脚、绷腿的动作,肌肉反复的紧张放松加速血液循环,都可有效预防血栓。
对于住院患者或其他高危人群,可以使用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我们最熟悉的机械预防手段就是“医用弹力袜”,与女士塑形袜不一样,弹力袜有压力梯度设计,踝部压力最大,压力逐渐向上降低,促进血液回流;住院患者还可使用间歇充气压缩泵、足底静脉泵等设备,加速血液回流。
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最常用的是肝素和口服抗凝药。肝素需要静脉注射,很不方便;一些传统口服抗凝药治疗范围较窄,稍多用一些就存在出血风险,需要定期监测;在服药过程中还有如禁食绿叶蔬菜等多种食物禁忌,让患者难以适从。近年来,如利伐沙班等新型抗凝药的应用给患者提供不少便利,它的剂量是固定的,副作用较少,也没有食物禁忌,有利于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和依从性。
当然,安全便利只是相对的,抗凝药在医生指导下足量服用并调整用量是安全的,但患者任意调整用量、吃吃停停,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风险。手术卧床患者可能用药几个月就可以减药停药;但活动性肿瘤患者,或其他高凝风险疾病患者,很可能需要长期用药治疗,一定要遵循医嘱服药,不要任意停药。
北京朝阳医院如何“狠抓”深静脉血栓预防
住院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高危人群,但呼吸科和血管外科等重点病房血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反而在妇产科、泌尿外科、骨科以及肿瘤内科等病房经常出现。由此可见,当前的治疗手段很有效,但广大临床医生的预防意识往往不足。
为了最大化降低住院患者血栓发作风险,北京朝阳医院专门成立了“血栓防治管理委员会”,把医生和护士管理起来,要求对内科、外科患者,包括患者手术前后都要做深静脉血栓及出血风险评分,高风险患者启用机械或药物手段预防,做好管理日志。
在病房管理过程中,医生护士也要向患者宣教血栓的危害,包括宣传册、展板和视频等,教会患者如何通过有限的运动减少血栓风险。当患者充分了解风险后,配合度也就上来了。
北京朝阳医院管理人员会在周例会和月度会议时,评估各个科室的血栓防治工作水平,出现典型血栓病例,需全院人员学习,吸取经验教训。医务处平时也会狠抓血栓防治质控工作,例如通过机器自动化抓取案例,评估患者血栓风险以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促进全院防治水平的同质化。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同意开展加强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项目的函》,此后,我国各级医院的院内血栓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省陆续成立了血栓防治联盟,由牵头医院带动多家医院,乃至带动整个省做好血栓防治工作。
一家医院一旦把血栓防治作为重点工作去抓,往往会发现在初期血栓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上升,这正是潜在风险患者被发现的结果;在医院加强管理一两年后,血栓发病率将降到比初始更低,这是防治水平提升的表现。
专家补充,出院不是血栓防治的终点,对于出院时风险仍然较高的患者,还要把药物治疗及运动管理延伸至院外,做好随访工作。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可穿戴设备记录,人工智能管理,社区医院合作等,做好全方位的血栓风险管理,让患者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