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作为春日的信使,不仅以其美丽的花朵装点着大地,还在中医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不仅是生机与希望的象征,更被赋予了祛病养生的神奇功效。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索杏花在中医古籍中的记载,了解其药用智慧与文化内涵。
杏花的药用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在现存的《神农本草经》中,虽然没有单独列出杏花,但已经提及杏花的果实——杏仁的药用价值,这为后世杏花的药物利用奠定了基础。到了宋代,唐慎微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首次明确记载:“杏花,干之亦入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收录了杏花主“女子伤中,寒热痹”的药用功效。清代蔡宗玉的《医书汇参辑成》进一步补充了杏花解肌透疹的作用。
杏花在中医古籍和文献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既有内服方剂,也有外治验方。内服方剂:杏花养颜茶,见于《常用花类中草药图典》,将杏花与玫瑰花共焙干后冲饮,活血补血、补益肝肾。外治验方:祛斑方,见于《太平圣惠方》,将桃花、杏花各1升,以东流水浸7日洗面,能治疗黑斑并去除瘢痕。
杏花与中医的渊源不仅体现在药理上,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国时期名医董奉“杏林春暖”的典故,让杏花成为医德的象征。董奉治病不取钱财,只要求患者愈后植杏一株,数年后杏树成林,春来花开如云。自此,“杏林”便代指医界,“杏花”也承载了“医者仁心”的文化意涵。
受此影响,中医典籍中也出现了以“杏”为题的著作,如明代的《杏苑生春》,作者为芮经、纪梦德,该书分卷论述中医理论与临床各科疾病,强调医学的传承与济世精神;明代龚廷贤的《种杏仙方》,汇集民间各类单方验方1000余首,取百姓能得杏荫庇佑之意。清代则有《杏轩医案》,由程文囿所著,记录其临床医案,细致辨证疑难杂病,是清代重要的医案著作之一。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也体现了中医“杏林”文化对医家身份认同的深远影响。
在中医典籍的印刷史中,还有以“杏”为号的书斋,如明代医家芮经的书斋名“杏苑”,日本宽政年间杏花园藏版的《伤寒论集成》,是日本人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他们的临床经验,也展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医家们的不懈追求。
杏花是春的使者,亦是诗意的象征,从古籍中的严谨记述到“杏林春暖”的人文佳话,杏花在中医文化中既是治病良药又是精神图腾。在这春光明媚之时重新审视这朵“春之药”,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春日的喜爱,更蕴含着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在时光长河中,书里画外绽放着独属于自己的魅力。(陈稳根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379 宣传人民健康生活和健康产业的权威媒体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