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酿酒历史悠久,华北地区的酿酒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这里是中国清香型白酒鼻祖的故乡,也有着中国北方最大的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同时,华北地区还是二锅头、老白干的发源地,到了近代,华北地区更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公营酿酒厂,而中国第一支干白葡萄酒也从这里走向世界,在上个世纪70年代,华北地区多家酒企处中国酿酒行业的第一梯队,华北地区生产的优质清香型白酒更是铭刻了一代中国人的白酒记忆。但如今,相比于川黔、黄淮等酒类强势板块,华北板块白酒发展整体显现出“式微”的态势。
生产的多元性是华北地区独有的优势,北京庞大的消费市场、天津繁荣的进出口贸易、山西悠久的酿酒历史、河北雄厚的制造能力、内蒙古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而在地理关系、市场开发与产品诉求上也有着诸多相近之处,在区域发展上更易形成优势互补、平衡协调、共同发展之势。
然而华北五省市区域性酒企众多,究竟要靠什么的举措,才能解决这种生存的压力,成为我们一再追问的话题。
华北酒业,应取长补短
2020年度中国省区GDP数据显示,华北五省中,排名最靠前的河北省也仅排第十一名,为36206.9亿元,增速3.9%。从数据来看,其他四地的增速都低于河北,可见五省酒业发展不能再仅仅把握家门口这一亩三分地。而是要与其他区域酒水一样,同台竞技走出去。
虽然华北地区消费基础坚实,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忠诚度较高,但相比于川黔、黄淮等强势板块,本区域的整体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
首先,除了牛栏山、汾酒等,其它大多数酒企仍然处于区域市场耕耘状态,外阜市场整体开拓状况欠佳。
其次,川酒浓香、黔酒酱香、苏派绵柔等都已经形成一定的产区集群认知,而华北区域除山西外,其它省市酒企声势相对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区概念与集群效应。业内普遍认为,华北白酒要崛起,并与川黔、黄淮等强势白酒板块抗衡,“抱团发展”是大势所趋。
在地理关系、市场开发与产品诉求上,华北五省市酒业有着诸多相近之处,在区域发展上更易形成优势互补、平衡协调、共同发展之势。
据了解,近年来华北五省市酒业多次召开专门活动,探讨聚合发展机制。
同时,华北地区作为清香白酒第一大产区,其区域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清香品类复兴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这将成为华北酒业合力发展的一大抓手。
品类是品牌竞争的核心。华北地区拥有清香名酒汾酒,又拥有泛清香品类的老白干香型和二锅头香型。
所以,在各大酒企在保持各自发展特色的同时,应共同依托“大清香”品类势能,形成区域的品类创新优势,有效突破品牌竞争壁垒,在全国化竞争中彰显“华北大清香产区”的优势。
同时,白酒国际化成为当下白酒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清香白酒由于无特殊气味、适口易饮,在白酒国际化进程中拥有更大优势。
除白酒外,葡萄酒也有可能成为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以河北省为例,2021年1~2月河北产区葡萄酒累计产量0.83万千升,增长率为142.57%,位列全国第一。作为环抱首都的省份,河北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更具有靠近葡萄酒核心消费区的优势,其葡萄酒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沙城产区以及东北部的昌黎产区。
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强做优葡萄酒产业的实施意见》显示,到2022年,要增加“新特精”等中高端葡萄酒供给,葡萄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持续增强河北葡萄酒品牌影响力,构筑“2511”产业格局,即:打造两大优质产区,培育5家龙头企业、10个优质酒庄、10个知名品牌。
河北省内沙城产区以及昌黎产区,由于其天赋风土,已经吸引了长城桑干酒庄、长城华夏酒庄、茅台葡萄酒、迦南酒业、朗格斯等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酒庄和品牌。“沙城葡萄酒”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全县葡萄种植面积10万亩,年葡萄酒生产能力5万吨。
而东部海边的昌黎产区,则以红葡萄酒闻名,昌黎县政府将“干红葡萄酒酿造产业”作为其特色产业,并公布昌黎产区现有酿酒葡萄基地5万亩,葡萄总加工能力14万吨。这里集聚了长城华夏、茅台葡萄酒、朗格斯等一大批葡萄酒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昌黎县的葡萄酒品牌已近200个。
市场分布,华北市场有些零散
由于华北五省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整体而言华北地区消费基础比较坚实。北京作为首都,同时又是一线城市,素来是巨大的白酒消费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白酒总容量在300亿。同时,由于拥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其包容性强,各种白酒香型都有消费群体。
北京高端市场被外来酒占据,中低端则是牛栏山、红星等本地二锅头企业的天下。不过目前,随着牛栏山借助价格分布在400~1000元之间的珍品和经典二锅头,在北京市场消费成熟,其首先实现了“二锅头”的高端化。在其带动下,其他二锅头企业也跟进高价位市场,在促进整个二锅头高端化的同时,分割着北京高端酒市场份额。
天津属于港口城市,外来人口较多,与北京一样白酒市场包容性较强,白酒市场容量较大。而根据天津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显示,天津市常住人口为1386.60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93.82万人相比,十年增加92.78万人,增长7.17%,年平均增长率为0.69%。人口数据的增加,势必带动酒水消费的新趋势,本次人口数据普查中,天津常驻人口年龄分布中也不难看出,15~59岁人口899.5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4.87% ,而这个年龄层分布的人口数据与酒类消费人口数据有一部分将是重合的。所以可预见,作为五省中唯一的直辖港口城市,天津未来的酒业消费市场将是十分可观的。但天津目前本土企业较为弱势,成为很多外埠品牌蚕食的市场,而这其实也为华北区域企业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机遇。
与京津不同,河北市场是“小区域,高占有”的发展态势。目前,河北白酒市场规模为200亿左右。衡水老白干在收购板城烧锅后形成冀南、冀北联合之势,在省内具有很大优势,目前省内份额在15%左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山庄割据冀北,丛台领军邯郸,十里香在沧州具有一定影响力,刘伶醉则是盘踞保定地区等。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快速发展,河北酒类深加工迎来了蓬勃发展。同时,加之雄安新区的规划推进,酒类消费前景巨大。业内预计,未来雄安新区酒类消费规模有望达到一个河北体量。
相较于京津冀地区,内蒙古消费者消费习惯整体比较保守,但有很强的稳定性。内蒙古白酒市场则是东西界线明显,以“呼、包、鄂”金三角为中心,酒类消费层次较高,该地区占全区酒类消费70%以上,大约有80亿的消费能力。虽然本区域内的外地酒势头发展很猛,但本土品牌因为消费者忠诚度极高仍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如河套酒业是内蒙古中档酒价格段最畅销产品,蒙古王和草原王在呼和浩特、骆驼酒业在包头等也都有着坚实的消费群体。
在华北板块中,山西是白酒产销大省,其产业规模与实力均位居全国前列。同时,近年来吕梁产区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生产为龙头,以交易为特色的白酒生产基础,具备了包装、生产等一系列的产业链价值升级。这其中汾酒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之势。
华北酒业发展,需牢记
诚如上文所述,华北有着得天独厚的生产与销售市场,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施展的能力似乎还未达到顶峰。作为经验之谈,山东以芝麻香扩局全国市场,贵州更是以酱酒令全国狂热,那么作为清香创始的发源地,华北地区有理由将清香型白酒发扬光大。同时葡萄酒的潜在消费人群与上升空间来看,华北区域的葡萄酒企业与葡萄酒消费人群并未形成一个良性的分配。未来,华北酒企业应该在深耕本埠市场的同时,积极的抱团走出去,形成合力,让更多区域了解华北的酒类产品,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