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作为家长,是把家庭教育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家庭中还是家庭以外呢?有的家长为孩子找最好的学校、报最好的课外班,整天盯着孩子的功课、带孩子奔波在各种培训课堂,以为这样自己的孩子才能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给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甚至出类拔萃。
其实,孩子认识世界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选择怎样的活法,家庭以怎样的方式安排日常生活,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于无声处影响着孩子。而且,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家庭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社会的缩影,在家庭事务的参与中,积累的是未来投身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生活才是对孩子最现实、最具长远意义的教育,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个经典论述是“生活即教育”。在他看来,“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孩子的养育离不开家庭。任何人的生存、发展都是在生活中实现的,没有人能离开生活存在于世。正是家庭生活的一天天、生活小事的点点滴滴,滋养着孩子,从幼小的生命体到长大、成人,家庭给予孩子的烙印,归根结底就是不同家庭生活的烙印。
家庭生活方式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不同孩子的迥异表现:有的孩子爱读书,在书海中遨游是他的乐趣;而有的孩子热衷于暴力、色情游戏,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打麻将;有的孩子生活支出上精打细算,而有的却是吃饭穿衣处处讲排场、胡乱挥霍;有的孩子勤劳勤奋、努力学习、主动承担家务、动手能力强,有的孩子鄙视劳动、厌恶学习、自理能力差……这些表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生活方式有关。即便生活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母亲、祖辈等不同人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不同,因此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就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家里有个泡在麻将桌上的妈妈、有个游手好闲的爸爸,就别指望孩子在家里踏踏实实地认真学习。孩子是看着大人生活的样子学会生活的,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行为的惯性,在成人以后的生活中很难改变。
家庭生活是儿童认识社会的桥梁。无论家长为孩子创造怎样好的家庭环境,无论对孩子报有怎样的期望,早晚有一天孩子都要走上社会,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对孩子来说,原生家庭就是他了解社会窗口,就是他生活的小社会。
家庭教育具有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特征,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成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水平;家庭文化氛围向孩子传递社会文化、过滤不良文化;家庭中的人际交往和相互关系,是孩子认识和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家庭闲暇生活质量高低决定了孩子具有怎样的社会生活品味和在社会生活中生存、享受与发展的程度……可以说,家庭生活是儿童社会学习的课堂,是通向社会的桥梁,家庭生活是他们未来独立投身社会的“练兵场”。
家庭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对儿童品格形成具有渗透作用。人是生活的主体,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家中的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把道德准则、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表现为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这种人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刻意创造的,而是成年人在与孩子交往中、在家务的承担之中、在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的自然表现。如果家庭生活方式是文明、健康、科学的,孩子通过模仿自然会尊重他人、珍爱生命、勤勉、守秩序,并使之逐渐内化,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正是在家庭生活的浸润中,儿童逐渐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有的家庭很重视孩子教育,却不注重经营自己的家庭生活。尤其是一些年轻父母,认为家庭生活条件好了,各种社会服务方便了,有老人帮着管家,用不着自己在家事上多操心;做家务有保姆、计时工;吃饭可以下馆子、叫外卖;休闲娱乐去社会上的各种场所……家里日常的事“外包”“外化”之后,孩子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写作业、睡觉了,与父母的互动也常常是围绕着学习、考试。这样的家庭缺少了家的生活气息,弱化了家庭的功能,也损失了家里有效的教育资源,使孩子失去了在家里全面学习和训练的机会,真是很可惜。
家庭生活的条件、生活主体、活动形式相互联系构成了家庭生活的统一体。家庭生活对孩子有多少积极影响,并不在于物质生活条件多么富足,也不在于父母有多高的社会地位,而是生活观念的科学、在生活细节上的检点,为孩子创造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环境。善于挖掘家庭中的教育资源,为孩子创造日常生活中动脑、动手、生活自理和参与家事管理的机会,日复一日地坚持,孩子收获的将是正能量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适应社会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