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养生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健康 > 运动养生 > >

深圳,为什么是便利店的一片“绿洲”?

发布时间:2020-12-26
来源:创业致富招商网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浪潮新消费,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蓬勃的深圳消费市场,何以成为新一代便利店理想的试验田?

深圳历来就被称为“躺在便利店上的城市”。

虽然只有40年历史,但说起便利店,却必须提到深圳。它连续几年蝉联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冠军。到2017年,深圳每2228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现存连锁便利店超过6000家,这还不包括数量众多的夫妻老婆店等,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即便是这样,每年仍有新品牌前仆后继地进驻深圳,也有一批旧便利店黯然退场。

为什么大家对深圳如此重视?成为新一代便利店最理想的试验田。我们其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深圳发达的经济实力与本身浓厚的便利店文化。

2019年,深圳地区总GDP达到26927.1亿美元,人均GDP超过2.9万美元,位居全国第一。深圳是典型的城市经济,城镇化近100%,同时工业比重约37%,能提供很好的供应链基础条件,本身经济实力也非常优越。

第二,深圳的市场特性,与便利店近几年的新兴趋势互相契合。

便利店近几年的新趋势,毫无疑问和便利性、连锁化、新人群等关键词息息相关的。

而深圳偏安一隅,很多没经过优胜劣汰的便利店还维持着上世纪的经营水平,在便利性上早已无法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例如《2019深圳夜间消费研究报告》指出,本地95后00后新生代逐渐崛起,成为夜间消费的主力,而在深夜零售中,24小时便利店占比高达85%。、

但许多“小商超”营业时间有限,且选品风格杂乱,和新生代喜好相去甚远。

再说说连锁化,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302.66万,其中非户籍人口占总人口65%。这使得深圳能够称得上一个货真价实的“移民城市”,人们的消费习惯非常多元化。

虽然对于连锁便利店来说这意味着极大的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想——谁能在深圳的便利店市场立稳脚跟,谁就能证明其在复杂条件下一流的适应能力和可扩展性。

另外,新兴的便利店模式越来越强调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比如直接提供热餐供应,成为白领们的午间食堂;又比如打通线上与线下,灵活地发挥作为社区团购“据点”的职能。

这类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其实最适合在深圳这个中国最具消费活力,最能代表新一代消费人群习惯的城市去探索、实践。

第三,深圳作为连接特区、大湾区的核心节点,将在政策上给便利店释放巨大空间。

便利店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举个例子,上海便利店本来是不能卖热餐的,包括上海本地的全家、711也都没有热餐。

但微波炉加热的便当无论在口味还是新鲜度上,均远不及现制现售的热餐。考虑到市民需求,市场监管部门在多次考察后,在去年重新允许便利店售卖现制现售热餐,并给进入上海的便利蜂颁发了首张热餐经营许可证。

而深圳作为大湾区深化改革开放的头排兵,相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便利店行业的数据监测、无人科技应用、食品售卖模式等相关业务,会给予最大限度的倾斜支持。

二、深圳本土、日系便利店反思,新模式面临的窗口期

1、存量最大的本土系,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

具体说到深圳的便利店,就不得不提以各种小商超,以及加盟便利店品牌构成的“本土系”。

“本土系”是深圳存量最大的便利店形式,但在当下便利店变革的窗口期,这些小商超们却难以抓住机会。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仍处于便利店的粗放发展阶段,在产品、技术与成本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大量问题。

我们简单算一笔账:一家深圳普通的加盟便利店日均营收是3223元,月销售总额就是96690元,毛利按25%计算,一个月的利润就是24172.5元。

其员工支出按三人计3*4585=13755元(包含四金)。房租按每平方米180~200元,假如营业面积50平方,则差不多10000元。水电费,空调与照明日均30度电,商业用电每度1.05元,月均958元。

最后核算:24172.5-13755-10000-958=-540.5。辛辛苦苦、没日没夜干了一个月,结果还要倒赔540.5元。而这还没计算各种商品损耗,不然亏得更多。

这笔账,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深圳本土系便利店的现状。很多小商超的小老板,不得不自己出店面,或者自己当店员,收入才能勉强为正,赚得也跟打工差不多。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的抗风险能力太差,在今年受疫情影响也最严重。

2、日系便利店商品结构更健康,但灵活性相对不足

落到具体的点上,之所以深圳本土系便利店大多挣扎在盈利线附近,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其商品结构比较混杂、落后。比如SKU偏少、汰换不及时、杂货比例非常高、基本没有鲜食等业务,本质上和传统的小卖部、夫妻老婆店区别不大。

在这一点上,以7-11、全家为代表的日系便利店改进得就非常好。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中国大陆首家7-11就是从深圳开始的,在当地人口中更是有着“7仔”的爱称。相较于本土系,日系最早将“24小时营业”的概念贯彻到营业中,并加入了更多鲜食以及自有品牌的商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客单价与毛利率。

举个例子,华南地区的7-11通常会有很多港式风味的鲜食供应,像咖喱鱼蛋、车仔面、自由斟等。这些SKU通常贡献了 60%以上的营业额和60%的毛利。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本饮食文化本来就深厚、丰富的南方,鲜食自然是便利店提升营收的一块香饽饽。

但日系便利店也有其局限性,外来的和尚也不总是能念好经。

第一,是其扩张速度慢,决策链条长、不灵活。

同样以7-11为例,自1992年开出首家门店后,其中国扩张速度一直以“慢”著称,2012年甚至遭遇“关店潮”。

据统计,在深圳六大商圈中,7-11便利店的总数为51家,全家便利店的总数量仅有40家,而罗森至今仍未进驻深圳。整体来看,本地的外资便利店占比仅有3.5%左右。

除了扩张速度,在商品结构调整等诸多运营细节上,日系便利店难免也因为其外资身份,会遭遇决策链条过长的问题,灵活性稍显欠缺。

第二,本土化程度仍然不够。日系便利店虽然加入了鲜食,但在热餐等能更进一步、直接满足日常饮食的消费形态上,投入不够。某种意义上,以“关东煮”为代表的补充饮食模式,是日系便利店的一种思维惯性,而这与深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

第三,在自动化、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层,稍微慢了半拍。日系便利店在诸如自动收银,小程序/APP应用,数据驱动选品与汰换等方面,其尝试并不积极。

注意:本文所涉及项目投资金额、加盟店数量、招商地区和经营模式等相关政策,请以最新咨询为准!我们建议您在 【留言板留言】 或致电咨询,您即可与企业免费通话并及时获得项目最新动态!
在线留言,商家将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