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中国 > 中医养生 > >

冬令进补话膏方

发布时间:2025-11-18
来源:中医健康平台


   冬令进补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养生智慧,而膏方作为冬补的集大成者,以其滋补力强、服用方便、疗效持久的特点,成为历代养生家推崇的佳品。“冬令进补,开春打虎”这句俗语,生动诠释了膏方在调理身体、积蓄能量方面的独特价值。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阳气内敛,身体处于“藏养”状态,此时进补膏方,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运化,如同为身体充电储能。对于初识膏方的人来说,系统了解其历史渊源、适用人群、服用禁忌及“开路方”的核心内涵,是开启科学进补之旅的关键。

历史脉络

膏方,古称“膏滋”,是中药八大剂型(丸、散、膏、丹、酒、露、汤、锭)之一,其发展历程贯穿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兴衰变迁。早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膏剂的记载,如《灵枢·痈疽》篇提出“疏砭之,涂以豕膏”,虽为外用膏剂,却奠定了膏方制作的理论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膏方开始向内服方向发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收录了“猪膏发煎”等内服膏方。唐宋时期,膏方制作工艺日趋成熟,成为宫廷贵族专属的养生珍品。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收录了大量膏方方剂,如“枸杞膏”“地黄膏”“黄芪膏”等,详细记载了膏方的制作方法和临床应用。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医书中,膏方的种类进一步丰富,制作流程也更加精细,出现了“煎、炼、收、藏”的规范步骤。

明清时期是膏方发展的鼎盛阶段,其显著标志是从宫廷走向民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膏方的制作方法和临床应用,提出“膏滋可补可治,随证加减”的观点。清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等将辨证论治思想融入膏方配制,倡导“一人一方、量身定制”,使膏方从单纯的滋补品转变为调理脏腑、防治疾病的个性化方案。

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膏方再次焕发活力,成为现代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中老年人将其作为冬令进补的首选,越来越多的上班族、亚健康人群也开始通过膏方调理身体。

适宜人群与服用禁忌

膏方虽好,但需辨证施膏,因人制宜才能实现“补而不滞、养而不腻”。以下为适宜人群与服用禁忌,以供参考。

适用人群

慢性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脏腑功能受损,病情迁延。膏方可温和调理气血阴阳,增强抵抗力,减少复发。

亚健康人群。长期疲劳、失眠、免疫力低下者,虽无器质性病变,但脏腑功能已失调。膏方可通过健脾、疏肝、安神等方式,帮助恢复身体机能。

术后及病后康复者。大病或手术后气血亏虚、元气大伤,膏方能扶正固本、滋养气血,促进身体恢复。

特殊生理阶段人群。中老年人服用可抗衰强体;产后女性可益气养血、通络下乳;更年期女性则能通过调理肝肾、平衡阴阳,改善潮热、失眠等症状。

服用禁忌

服用期间须饮食清淡,避免生冷、油腻、辛辣之物,以防影响吸收或引发不适。同时忌饮浓茶、咖啡,以免降低药效或干扰安神作用。

体质湿热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内热;儿童慎用,必要时应遵医嘱减量定制;感冒发热或急症发作期间应暂停服用,避免闭门留邪。

若需同服西药,应间隔1~2小时;避免自行叠加其他滋补品,以防过量引发上火、腹胀等问题。

什么是“开路方”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膏方时,都会听到“开路方”这个概念。所谓“开路方”,是指在服用膏方前,医生根据患者体质开具的中药方剂,通常服用1~2周。它就像膏方进补的“先行军”,为后续膏方的吸收打下良好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开路方的作用

一是试探体质,调整配方。每个人的体质都存在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通过服用开路方,医生可以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湿热等),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从而调整膏方的配方,达到“辨证施膏”的效果。

二是清理脾胃,扫清障碍。膏方多为滋补之品,质地黏稠,若患者脾胃功能虚弱、体内有痰湿或食积,直接服用膏方会导致膏方难以消化,出现腹胀、嗳气、食欲不振、上火等滋腻碍胃的症状。开路方的核心作用就是健脾祛湿、消食和胃,帮助患者改善脾胃功能,清除体内的痰湿、食积,为膏方的吸收创造良好条件。

服用开路方的注意事项

开路方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不可自行购买服用。服用期间,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是否出现口干、腹胀、腹泻等不适,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医生,以便医生调整配方。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服用开路方。对于体质平和、脾胃功能较好的人群,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直接开具膏方;而对于脾胃功能虚弱、体质复杂的人群,则必须服用开路方,否则会影响膏方的疗效。(张文岭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

注意:本文所涉及项目投资金额、加盟店数量、招商地区和经营模式等相关政策,请以最新咨询为准!我们建议您在 【留言板留言】 或致电咨询,您即可与企业免费通话并及时获得项目最新动态!
在线留言,商家将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