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健康 > 健康资讯 > >

苏辛诗词中的中医养生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中医健康平台


作为两宋诗词界执牛耳的人物,苏轼和辛弃疾因共同的豪放风格而形成一派。有意思的是,这二位词人都对医药非常感兴趣,二人作品中有大量关于中医养生的描写。这和宋代医药知识普及、养生风气浓厚有关,也和他们自身健康的切实需求有关。

调摄健体

通过简易便巧的方式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调摄,当然是非常廉价且有效的养生方式。多年来,苏轼对按摩、运动、习静等方法非常喜欢。他在自己的诗词中讲到“千梳冷快肌骨醒”,也就是通过多次梳发达到激发肌肉骨骼功能的效果。他描写过自己夜晚睡觉前用热水泡脚:“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这里他强调洗脚的盆子要深,水冷之后再加热水,可以加强泡脚的效果。他写过两首《养生偈》,介绍自己学习的静坐调息之术:“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达到的效果是“诸病自除,诸障自灭”。也就是通过静坐中的调神调息达到消除疾病、调整身体的目的。他写过一篇《养老篇》:“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这些做法对于老年人身体的保健确实有价值,虽然不太可能达到“金丹熟”的目的,但养生效果较为可观。总体来看,苏轼诗词记载了饮食、睡眠、运动、心理、按摩、静坐等调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他自己也没能很好地坚持,但站在今天的角度上仍然有现实借鉴意义。

从文献来看,辛弃疾的养生兴趣小,掌握的养生治疗方法可能比苏轼少,但也使用过。他自己说:“起来摩腹步长廊”。这对肠胃等器官应该是有效的调养方法。有趣的是,辛的友人陆游的诗中也讲过摩腹的做法。至于习静,当时只能借助佛道的一些入定方法,但他的定力似乎弱于苏。他自己说“欲依佛老心难住”,可见佛道的一些养生功夫他进入不深。

医药调身

苏辛都掌握了丰富的中医知识,他们可以自己配药饮用且有效果。在诗词中,二人对生活景象的描写自觉不自觉地包含大量中药名称和医理知识。我们随手翻阅他们的诗词集,就能看到较多常用的中药。他们只是不经意间写出,但正好反映了中医“草根树皮、皆可入药”的资源广普性,也反映了二人生活经验的丰富。另外,辛弃疾专门写有两首《定风波》的词,运用了十几种药名,反映了他对医药的强烈兴趣和较深研究。辛弃疾说自己“多病关心药裹”,应该是他个人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二人诗词包含的医理药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相较之下,苏轼诗词包含的医学知识要丰富得多。他的《小圃五咏》就写到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五种中药,对这些中药的产地、生长特征和药性功用的介绍基本是正确的。除了部分内容来自文献,还有一些内容来自他自己的亲身观察和食用体验。他还写过《食槟榔》的诗,介绍槟榔的形态特征和消食杀虫的用途。他强调在瘴气比较顽固的情况下,槟榔的导利作用也有益处。他写到过书法家米芾给他送来麦门冬饮子,“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麦门冬饮子具有除烦开心的功能,应该还有益胃的功能,他食后可能自己感觉到胃口暖和了。

辛弃疾诗词也包含一些药理。讲到葡萄时他说:“喜君不酿凉州酒,来救衰翁舌本干。”中医认为葡萄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自然可以起到治疗口舌发干的症状。不过,他诗词中讲的一些医理有时存在问题。比如,《蒌蒿宜作河豚羹》诗中说:“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众所周知,河豚鱼有剧毒,如烹调不得法,食用中毒的可能性很大。民间传说用蒌蒿等可以解河豚毒,实际上是错误的。辛弃疾记载了这种错误说法,用“或”字表明他自己也拿不太准。

习俗养生

苏辛二人的诗词中还讲到中医养生的一些传统做法和民间习俗。苏轼曾讲到:“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古人在洗澡水中放入兰草,可以起到化湿调气的作用。这是先秦就已有的风俗,屈原《九歌·云中君》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的说法。古人用菖蒲酿酒,饮用可以起到活血祛风的作用。至迟在宋初的《太平圣惠方》中已经有记载。

辛弃疾讲到:“秋菊堪餐,春兰可佩”。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平肝的功效,食菊是古人一个重要的养生习惯。古人认为兰草具有利水杀蛊辟邪的功效,常用以佩戴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屈原《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可见佩兰是先秦时就有的风俗。

二人还都记载当时人们饮用黄柑酒和食辛盘的做法。苏轼说:“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辛弃疾说:“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黄柑酒具有生津止渴、行气健脾的作用,这是中国传统果酒的重要一种。直到明清还在生产,听说近年还有人仿制。青韭堆盘指的是古人常讲的辛盘,这是古代在立春日或年初一将韭、葱、蒜等辛味蔬菜整齐地码放在盘中供食用的做法。按照中医的说法,这些辛味的食品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用,春季食用有利于五脏健康。

控酒止病

苏辛二人都有点嗜酒,长期如此自然带来了疾病。控酒或戒酒就成为改善身体状态最为直接的方法。这是明医理的苏辛内心深处非常清楚的道理。

苏轼晚年非常严重的一个痛苦是痔疮多次发作,这为其弟苏辙所亲见并用陶渊明《止酒》诗劝诫。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下了“微屙坐杯酌,止酒则瘳矣……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这是向弟弟表明戒酒的态度,但实际上他并没能真正贯彻下去。

在调养身体方面,辛弃疾面临的许多问题和苏轼相同。对他来说同样艰难的问题也是戒酒。他说自己“逢花眼倦开,见酒手频推。不恨吾年老,恨他将病来。”也同苏轼一样,他在戒酒问题上也有许多犹豫、挣扎和反复。他写有一首《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对酒的“不舍”。他还说过:“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又说:“屈指吾生几余,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这都清晰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他的戒酒不大可能成功,他的疾病也不易减轻。

辛弃疾在苏轼去世39年后出生,二人生活的时代分别是北宋的中晚期和南宋的中期。二人对中医的兴趣和知识反映出两宋鼎盛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那就是较快发展的医学知识和养生文化通过文艺的形式得以有效地传播。在这方面,苏辛二人有一定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二人没能在自己身上充分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以至于他们中晚年健康状况不佳。今天我们一方面可以借鉴苏辛诗词中医养生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二人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刘东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张京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意:本文所涉及项目投资金额、加盟店数量、招商地区和经营模式等相关政策,请以最新咨询为准!我们建议您在 【留言板留言】 或致电咨询,您即可与企业免费通话并及时获得项目最新动态!
在线留言,商家将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