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中国 > 中医文化 > >

陕甘宁边区发展中医药的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5-08-06
来源:中医健康平台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面临日军封锁与资源匮乏的双重困境,在医疗资源极度缺乏的背景下,中医药资源以其独特的效用价值,成为保障军民生命健康、支撑抗战胜利的“红色药魂”。陕甘宁边区通过制度创新、打破中西医边界、本土化生产等一系列适时举措,构建了战时医疗卫生体系,保障军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这些举措对建设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价值。

战时经验:困境中的中医药突围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地处贫困的陕北山区,医疗卫生水平低、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小病养,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在缺医少药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联合边区政府大力推动中药采集、中医药应用及改进工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群众卫生运动,不仅保障了边区军民生命健康,还在思想层面有效破除封建迷信观念,深化了群众对于医疗卫生的重视程度。

就地取材,打破中西医对立思维,推动中医药在边区的发展

由于当时面临西医药资源稀缺的窘境,当地注重就地取材,广泛发动老百姓采集中药,并在医疗实践中广泛应用中医。边区于1939年3月成立“光华制药厂”,充分利用边区境内的中药材,用科学配方制成中成药,建成中成药生产基地,年产量达3500公斤。研制出八路军行军散,这种药品具有清热开窍、辟秽解毒的功效,有效缓解了八路军行军过程中的中暑和过度劳累症状。1941年11月,延安国医研究会、保健总社制定颁布了延安地区各种中药材标本及其名称,作为边区群众采药的对标参照,确保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同时,注重改进中医中药、开创中西医协同范式以促进边区卫生工作。边区打破中西医界限,于1939年成立“边区国医研究会”,系统推进中医药改良与科学化。《国医国药奖励优待条例》明确规定,中医药工作者享有与西医同等待遇,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药品研发。1945年3月,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中西医药研究会,以“团结与提高边区中西医药人员、助产人员、卫生人员,实行中西医药长期合作,协助政府推广边区卫生医药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目的,为中西医协同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保健药社的创办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案例,保健药社以改良中药为宗旨,贯彻落实“团结中西医、中西医结合”的政策,以“发展地方医药卫生事业,推销中西药品器材。并采集中西药材原料,尤其提倡采集土产药材,以利保健工作”为主要经营目的,具有合作社性质,已初具合作医疗制度的雏形。

从“三土精神”到科学化突破,搭建中药生产体系

依托陕北丰富的药材资源,边区开创了“土法生产、土产原料、土洋结合”的制药模式。边区提出“改良中药,中药科学化”的宗旨,将传统验方与现代技术结合,创造性地将黄芩提纯为黄芩碱,其解热药效较原药材提升10倍,并开发出当归油、麻黄素等数十种创新药物,以生产层面的创新实践有效保障边区军民生命健康。

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作用

1944年延安爆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边区防疫委员会以中医药为主导,研制出“防疫丸”防治霍乱、痢疾。李鼎铭组织中医团队制定标准化药方。同时,边区推行“卫生合作社”模式,将中医诊所与公共卫生宣传结合,通过秧歌、版画普及卫生常识。这种“治防结合、群防群治”的体系,为“赤脚医生”制度提供了原型。

当代启示:红色基因的现代传承

制度保障与政策创新为中医药振兴保驾护航

1941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国医国药奖励优待条例》(草案)。《条例》不仅以“医士、药师在医药上有发明创作者,政府得奖励之”鼓励边区医药界人士积极投身中医药工作,还“鼓励群众献出、公开秘方验方,凡被采用者,按照单方件数给予奖励”,为保护与振兴中医药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和政策创新的护航,可通过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经典名方简化审批等政策,在保障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同时提升社会对于中医药效用价值的认知。同时,推广“保健药社”式的基层医疗联合体,将中医诊疗馆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之从单一诊疗场所升级为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公共卫生机构,强化其在慢病管理、疾病防控中的作用。

科技赋能中医药的守正与创新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黄芩碱提纯和柴胡注射液研发等一系列创新型实践成果,不仅突破封锁解决药品危机,更推动了中药现代化进程,充分展现了科研的实用性与创新性。

当下,中药现代化应聚焦“有效成分明确化、制剂工艺标准化”的发展目标。“有效成分明确化”,即通过深度融合现代分析技术,系统解析中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明确活性成分的结构、含量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质量控制和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制剂工艺标准化”,即要求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规范体系,从药材种植、提取纯化到制剂生产的每个环节均需建立可量化、可追溯的技术标准。二者相辅相成:有效成分的精准定性定量是标准化工艺的前提,而标准化生产则是药效稳定的保障。应当设立国家级中药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结合AI筛选、纳米载药等前沿技术,重点突破复方作用机制解析难题。产业层面可借鉴光华制药厂模式,在药材产区建设“产地加工+智能生产”一体化基地,减少中间损耗,提升质控水平。

中西医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中药西制”是陕甘宁边区早期中医药实践的一项重要形式。通过采集当地中药材,提炼出有效成分制成固定形态的制剂以便保存与携带。后来,伴随“改良中药,中药科学化”“西医学习中医”等政策的相继提出,在一系列群众性卫生运动中有效打破了中西医之间的壁垒。这些举措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当下,医学院校应当试点推行“中西医双导师制”,通过中西医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互补,整合中医经典理论与西医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临床辨证思维及综合诊疗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医疗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临床层面建立联合查房、共拟诊疗方案机制,将中医整体辨证施治与西医精准诊疗技术有效整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升疗效并缩短病程,达成“1+1>2”的临床效果,真正实现“病证结合、优势互补”。

用中医药的诊疗智慧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中医药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战略地位,区别于西医诊疗思维过多着眼于抗病毒,中医药更加深入把握疫情实质,重视人体免疫力的恢复与增强,在守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当下,应当建立国家级中医药防疫物资储备库,针对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预置标准化方剂。同时,将中医“治未病”理念嵌入疾控体系,构建“防-治-康”一体化网络。在预防层面,支持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多方合作。与此同时,通过针对慢病和特殊人群需求的研究,推动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将中医药产业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在干预层面,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对轻症患者早期中医药介入,阻断病情进展;在康复层面,利用中药调理减少后遗症及再感染风险,可结合AI技术推送预防方案,实现临床诊疗数字化赋能。(方睿阳 徐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意:本文所涉及项目投资金额、加盟店数量、招商地区和经营模式等相关政策,请以最新咨询为准!我们建议您在 【留言板留言】 或致电咨询,您即可与企业免费通话并及时获得项目最新动态!
在线留言,商家将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