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宁腿综合征又被称为Willis-Ekbom病,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运动感觉性疾病,表现为在平躺或坐着的时候,难以抑制而想去活动双腿的疾病。该病仅在夜间出现或在夜间明显加重,影响患者睡眠,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腿风”“痉证”等范畴,笔者从经筋论治,运用岐黄针疗法诊治了一例不宁腿综合征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分享如下。
郑某,女,56岁,2024年6月3日初诊。患者6年前行左髋关节置换术,后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酸痛,坐卧不宁,乃致夜不能寐,需起床反复走动方得稍舒,但此法日久罔效,白日稍缓,然步行乏力。查体见: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及静脉曲张,腰部、臀区、髋关节周围、大腿后侧、前外侧、膝关节内侧、小腿后侧、前外侧广泛压痛,左侧为甚,关节活动度好,余查体(-)。
诊断:西医诊断为不宁腿综合征;中医诊断为痹证。
经筋辨证: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经筋营卫痹阻。
穴方:穴组一为气海俞、居髎、飞扬;穴组二为秩边、曲泉、伏兔;穴组三为殷门、委中、阳陵泉。
针刺方法:采用中国针灸学会岐黄针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振虎发明的岐黄针疗法,每次治疗取1组穴位,3组穴位交替,隔2~3日治疗1次,隔日治疗1次,3组穴位依次使用,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上述诸穴常规消毒,操作手法运用《灵枢·官针》所述“关刺法”“合谷刺法”,采用一次性无菌穴位针,拇食指置于进针点两侧,右手持针快速垂直刺入皮下约1.5寸左右行关刺法,震颤弹拨操作5秒,得气后稍退针,沿经脉长轴上下各15度角行合谷刺法,操作5秒。操作完毕后出针,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患者于6月3日至17日期间,共接受了6次治疗,诸症明显缓解,偶有轻度发作,但夜间安卧,日间步行有力。
7月21日复诊,诸症蠲除,无病情反复,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灵枢·百病始生》曰:“厥气生足悗……血脉凝涩。”《素问·五脏生成》曰:“人卧血归于肝……足受血而能步……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足者为厥……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肝为藏血之脏,若肝经阴血亏虚,卧时血归于肝,或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则四肢经脉失养,造成肢体不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致使肌肉软弱无力,脾土运化水液之职失司易酿生水湿、痰饮;肾主骨生髓,若肾精不足则骨髓空虚,四肢失于濡养则酸软无力。
痹证的治疗,外因亦是不可轻视的要素,“风为百病之长”,风、寒、湿之邪外袭三阳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于濡养,而足太阳为三阳之表,首当其冲,正如张景岳所注:“周身筋脉,唯足太阳为多为巨。其下者结于踵,结于腨,结于腘,结于臀;其上者,挟腰脊,络肩项,上头为目上网,下结于頄。故凡为挛,为弛、为反张戴眼之类,皆足太阳之水亏,而主筋所生病者。”同时,少阳为枢,转枢阴阳,又为厥阴之表,主“骨”所生病,隋代杨上善注:“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
综上,针灸治疗本病,以病变局部为主,重在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兼顾足阳明,而足厥阴经筋又为筋之本,故以之统率三阴,具体用穴则又当循经细细体查,以患者最为不适之处,寻找经筋循行过程中的关键结聚点,不可执死方、守死法,此正是《灵枢·卫气失常》所言:“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
提示:文中所涉及针灸知识仅供参考,非专业人士需在中医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
文: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偶鹰飞;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肖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