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某,女,61岁。初诊日期:2013年4月11日。主诉:阵发性心慌、气短4年,加重7天。现病史:患者4年前开始出现间断心慌、气短,2012年于某医院行冠脉造影后被诊断为冠心病,之后长期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7天前患者因感冒出现心慌、气短加重,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后不能缓解,遂来就诊。
刻下症:阵发性心慌、气短、乏力,且于早上和下午3~4点时发作厉害,近3天每天发作3次,每次约10分钟。自汗,汗多,食欲不佳,偶有恶心,两肋部闷痛,口干不苦,易急躁。眠差,纳可,二便调。肝郁舌(伸舌时舌体的两侧有两条白白的液线),舌胖偏暗,有裂纹,苔薄黄腻,脉左寸弱无力,右弦,结代。既往史:高血压病史7年,最高达160/90mmHg,间断服用缬沙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等。血脂异常病史4年;腔隙性脑梗塞病史4年。心电图:心房纤颤。
中医诊断:心悸(逍遥散证、甘麦大枣汤证)。
方用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柴胡12克,茯苓12克,薄荷3克,当归15克,炒白术15克,赤芍10克,生白芍10克,炙甘草20克,生姜8克,大枣12克,浮小麦60克。6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药。
二诊:患者诉偶发心悸(近2天仅发作1次),胃脘上口堵塞不适,喜按,活动或劳累后微恶心欲吐,纳可,眠尚调。肝郁舌,舌暗苔白,脉弱无力。
方用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合旋覆代赭汤:柴胡12克,茯苓12克,薄荷3克,当归15克,炒白术15克,赤芍10克,生白芍10克,炙甘草20克,生姜8克,大枣12克,浮小麦60克,旋复花20克,党参20克,代赭石15克,清半夏18克。煎服法同上。
3剂后患者诸症若失,肝郁舌消失。
按“木郁达之”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基本原则。“木郁达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内外伤辨惑论》认为是肺金抑遏肝木。木郁,指肝气郁结;达,疏泄畅达。对于“木郁达之”,笔者常用的代表方剂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本案患者症见肝郁舌,单凭这一点,即符合逍遥散的方证(也可以用小柴胡汤),加之患者还症见阵发性心慌、气短、乏力,食欲不佳,偶有恶心,两肋部闷痛,易急躁。纳可,二便调,脉右弦。更是符合逍遥散的方证,故用之以疏肝理气。
《金匮要略》说:“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关于甘麦大枣汤,清代莫枚士《经方例释》说:“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皆可用。《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患者症见阵发性心慌、气短、乏力,自汗,汗多,食欲不佳,偶有恶心,脉左寸弱无力。符合甘麦大枣汤心神失养,脾气(阴)不足之病机,故用之以养心安神,补脾和中。
《伤寒论》云:“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旋覆代赭汤是仲景为痰气作痞证而设。近代伤寒大家聂惠民谓旋覆代赭汤的病机不仅仅是脾胃不和,痰气痞塞,而且有“土虚木乘”的病机,肝木郁结太过,可以克伐脾胃,致脾胃虚弱。反之脾胃虚弱,肝木亦可侮乘,即所谓“土虚木乘”。故旋覆代赭汤的功效是调和脾胃,镇肝降逆(聂惠民《三订聂氏伤寒学》)。已故经方大家叶橘泉认为旋覆代赭汤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嗳气频频,吞酸嘈杂,呕吐反胃,大便秘或逆上感,病情属于慢性偏虚者。笔者认为旋覆代赭汤的方证是:心下痞硬(痞满),喜按,嗳气或呃逆,苔白,脉弦或脉偏虚。二诊时症见胃脘上口堵塞不适,喜按,活动或劳累后微恶心欲吐,纳可,眠尚调。肝郁舌,舌暗苔白。符合脾胃不和、土虚木乘的病机,故用之。
提示:文中配方仅供参考,患者如有所需,还需中医辩证而治,切勿盲目套方使用。
本文摘编自《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