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肺炎克雷伯菌是其重要的致病菌,而其耐药问题日渐突出。临床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可选择的抗菌药物十分有限。尿路感染在中医上当属于“淋证”范畴,《中藏经》将淋证分为冷淋、热淋、气淋、劳淋、膏淋、砂淋、虚淋、实淋等,而膏淋多见于老年人及素体虚弱者,在本病的治疗上,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笔者近遇1例CRKP尿路感染表现为膏淋的病例,采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治疗,疗效可观,现将诊治思路介绍如下,以期为临床疑难病中CRKP尿路感染的诊疗拓展思路。
兰某,男,76岁,2024年7月28日初诊。患者因车祸外伤后长期留置尿管,辗转多家医院康复治疗,期间多次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多次使用抗菌药物。2024年7月16日转至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治疗,当时患者表现为失语,卧床,部分指令能执行,四肢活动障碍,留置胃管,留置导尿,小便黄,混浊,絮状物多,当时考虑慢性泌尿道感染,未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尿常规示尿隐血3+、亚硝酸盐阳性、白细胞酶2+、葡萄糖3+、白细胞团2个/ul、白细胞+++/HP、红细胞+++/HP,尿培养示肺炎克雷伯菌>10万cfu/ml(仅对多黏菌素E、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替加环素敏感),提示CRKP。患者于7月26日开始出现发热,小便絮状物增多,考虑CRKP定植菌感染,后家属考虑费用问题放弃使用相应抗菌药物,要求使用中医治疗。症见:消瘦貌,神疲,失语状态,发热,消化差,大便干结,小便黄,絮状物多,舌红少津,苔少、舌根苔黄腻,脉细数。
诊断:膏淋(湿热下注兼气阴两虚)。
治则:清热利湿,分清泄浊,兼以益气滋阴。
方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绵萆薢10克,石菖蒲10克,萹蓄10克,黄柏10克,茯苓10克,车前草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丹参15克,莲子心6克,生地黄6克。5剂,水煎服,日1剂。
8月2日二诊:消瘦貌,神疲,失语状态,热已退,消化差,大便糊状,小便淡黄,絮状物较前减少。舌淡红,苔少、舌根苔黄白腻,脉细弱。守上方去生地黄,加炒枳壳10克、白术6克、生黄芪15克、焦三仙各10克。5剂,煎服法同上。后按该方加减调整诊治数次后精神尚可,小便转清,无明显絮状物,消化尚可,舌淡红,苔少、舌中舌根苔薄白,大便成形通畅,脉细,多次复查尿常规提示亚硝酸盐阴性、白细胞及红细胞不多,尿培养未见到细菌,病情趋于稳定。
按:该患者年老体虚,长期卧床,营养差,免疫力低下,多次感染并使用抗菌药物,加上留置尿管,故致CRKP感染,即湿热邪气内生,下注膀胱,病久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淋证。湿热蕴久,阻滞经脉,脂液不循常道,加上患者年老病久脾胃素亏,运化无力,精微不散,浊阴不降,精浊相混,水道不清,致小便浑浊不清,发为膏淋,故小便黄、絮状物多。湿热下注,故舌根苔黄腻。湿热内蕴,耗损阴液,故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素体虚损,湿热耗损脾胃,气虚运化推动无力,故消化差、神疲。加上反复使用抗菌药物等寒凉之药迭伐胃气,使脾胃愈亏,缠绵难愈。
程氏萆薢分清饮出自《医学心悟》,由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心、石菖蒲、黄柏、丹参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之功,是治疗膏淋的经典名方。故本案当选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方中萆薢利湿通淋而分清化浊,为治白浊之要药;石菖蒲辛香苦温,化湿浊以助萆薢之力;车前草、黄柏利水通淋、清利膀胱湿热;《杨氏家藏方》原书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故加茯苓、甘草、陈皮益气健脾、理气化浊,使湿不内生,热无所附,且可顾护中焦,避免寒凉损伤脾胃;莲子心、丹参清心凉血,让心无所扰,阻心热下移于小肠;正所谓热伤阴液,结合患者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提示存在阴液耗损,故加生地黄滋阴凉血。二诊,小便絮状物较前减少,热已退,小便淡黄,舌质转为淡红且转润,脉转细弱,舌根苔转黄白腻,提示内热之邪逐渐消退,津液渐复,但患者神疲、大便糊状、消化差、脉弱、苔腻提示脾胃损伤更甚,内湿仍重,正所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故去生地黄,加用枳壳、白术理气健脾运脾,黄芪益气健脾,且能固涩、防脂液外泄,焦三仙消食健胃以复气血扶正抗邪。
后按该方多次调整,患者脾胃渐复、湿热渐去、气血渐足,正气盛而邪气去,故病情趋于稳定。综上可见,程氏萆薢分清饮诊治膏淋疗效可,即便是CRKP此类棘手的细菌感染,只要证型把握准确,遵守标本缓急之分,仍可获良效。
提示:文中配方仅供参考,患者如有所需,还需中医辩证而治,切勿盲目套方使用。
文: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余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