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疗法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医健康 > 特色疗法 > >

多痰呕痰、咳逆伴头晕痛医案

发布时间:2025-01-12
来源:中医健康平台

多痰呕痰、咳逆伴头晕痛医案

罗某,女,45岁,高安人,于2024年8月21日就诊。主诉:呕痰、咳逆1个月,伴头晕痛、肢麻、汗出后寒热,特来求诊。现病史:近2月因家事劳神,渐现不适。初时偶咳有痰,未在意,后呕痰、咳逆加重,痰黏量多。眩晕、头痛频发,影响活动,肢麻明显,稍动即汗出,汗后寒热交替,面色萎黄,神情疲惫,食欲、睡眠皆差。舌象白腻厚,舌尖边略红,脉象弦滑而虚,右关尤弱。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重大及慢性疾病史,无过敏史,作息规律,饮食正常,此次因劳神、情志不畅发病。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中年,气血渐亏,又劳神过度、情志不舒,致肝气郁结,乘脾犯胃,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上犯于肺则呕痰、咳逆。肝气郁而化火生风,风阳扰头则头晕痛,风痰阻络致肢麻。脾胃虚,气血生化不足,卫气失固,营卫不和,故汗出后寒热交替,属胃虚痰滞、肝风内扰证。

中医诊断:胃虚痰滞,肝风内动证。

治疗法则:健脾和胃,化痰熄风,调和营卫。

药物处方:半夏9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后下),党参30克,白术30克,砂仁6克,生姜3片,大枣5枚。10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嘱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饮食清淡,忌生冷、油腻、辛辣,注意保暖。

药物分析:罗某之症,缘由中年气血渐亏,兼家事劳神、情志不舒。肝木乘脾,脾失运化,痰湿内生,犯肺则呕痰咳逆;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扰头为眩晕头痛,风痰阻络致肢麻;脾胃虚而卫气不固、营卫失和,故汗出寒热,此乃胃虚痰滞、肝风内扰之证也。

观本案之方,以二陈汤为本,其配伍精妙。半夏性辛温燥烈,擅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如《药性论》云:“半夏,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为君,直击痰湿,平逆气之扰。陈皮辛香苦温,理气化痰,协半夏畅达气机,气顺痰消,诚如《本草汇言》所言:“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为臣辅之要。茯苓甘淡平和,健脾渗湿,《世医得效方》载其能“利水渗湿,益脾和胃”,绝生痰根基,为佐,固本清源。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补中气,使药力相协,共彰化痰之能。

又佐以天麻、钩藤,天麻入肝经,平肝熄风、止眩晕,《本草纲目》称:“能治风虚眩晕头痛”;钩藤甘凉,清热平肝、定惊,二者相伍,平熄肝风,止头目之患。党参补脾肺、养气血,助运化之力,如《本草从新》言其“补中益气,和脾胃”;白术健脾燥湿利水,增益脾胃之功;砂仁化湿醒脾,防滋腻碍胃,促药力畅达。诸药和合,标本兼治,脾胃健运,痰湿得化,肝风平息,营卫调和,诸症自痊。

二诊:患者复诊,言呕痰、咳逆减轻,头晕痛、肢麻发作次数减少,汗出、寒热情况亦有改善,但仍觉乏力。察其舌苔腻苔稍退,脉象较前有力。于原方基础上加黄芪15克,以增强补气之力,助脾胃运化,益卫固表,改善乏力之症。续开10剂,煎服法同前,嘱其适度锻炼,规律作息。

三诊;患者诸症已大为缓解,精神状态良好,唯偶感肢体稍沉,活动后稍感气短。此次在前方基础上加桑枝10克,取其通利关节、行水消肿之功,以助气血通畅,改善肢体稍沉之感。再予10剂,嘱其继续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若症状完全消除可停药,之后若再有不适,随时复诊。

患者诸症明显缓解,精神转佳,生活已基本不受影响。嘱其停药,日常注意调摄情志,饮食有节,劳逸结合,若不适随诊。

 

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用!

注意:本文所涉及项目投资金额、加盟店数量、招商地区和经营模式等相关政策,请以最新咨询为准!我们建议您在 【留言板留言】 或致电咨询,您即可与企业免费通话并及时获得项目最新动态!
在线留言,商家将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