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医药亟待发展的时刻,京、津、冀一批知名的中医专家,胸怀“弘扬中医,报效祖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坚定信念,聚集在渤海之滨的津城,扛起了振兴天津中医的鸿鹄使命。1954年10月18日,天津历史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医院——天津市中医联合门诊部在和平区建设路41号成立。这开启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几代人以“天津针灸”享誉海内外,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辉煌篇章。
筚路蓝缕,创业维艰
1962年,全国首个针灸病房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设,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瑰宝开启了学科分化成长之路。20世纪70年代初,在石学敏的率领下,医院针灸学科重建,提出了“两个十”的学科蓝图及“三个一”的学科目标:“10年之内,我们向全国学习;10年之后,全国向我们学习,把我们的成果推向全国。最终我们要组建一支针灸学科的技术精英队伍;打造一个具备医教研全方位优质功能、条件的基地;引进一批国际最先进检测、研究设备。”
顺境腾飞,大展宏图。1981年,石学敏领衔的针刺治疗中风病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1985年针刺治疗中风病和针刺手法量学研究双双获得原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95年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天津针灸学科受到国家和行业内的瞩目。1985年之后针灸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量开展临床研究。1988年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1991年成为全国中医针灸专科医疗中心,1996年成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1996年成为天津市高校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重点医疗专科。1990年,学科引进边缘学科人才,向基础研究进军,力求探讨针灸治疗机理,从临床走向基础,从经验走向理论,提高针灸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2002年成立天津市针灸研究所,授予针灸项目博士后工作站;2009年又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中风病基地。2011年成为教育部“针刺治疗脑病”创新团队、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针灸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108家成员单位)、中风病协作联盟组长单位(38家成员单位),确立为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推广基地(试点)。
半世纪的求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按既定的方针目标逐一实现完成,将天津针灸打造成为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形成了具备临床、教学、临床科研、基础研究、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专业普及、对外医疗等多方位、多学科、多功能的学术团体。目前,针灸学科具有400余名医技人员、1000张住院病床、16个针灸病区、针灸康复科、脑病介入科和52个诊室的大型专科,近5年出院患者达6.94万人次、门诊量270.1万人次。2012年以来发表SCI论文105篇,出版专著30部,主编《针灸学》等国家教材8部,取得专利6项。作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已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60个分中心,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48项,制定临床诊疗方案、路径和针灸技术规范20余项,成果推广至全国288家医院,连续主办13届国际针灸大会,与世界五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医疗、科研和教学合作,接收留学生达13000余人次,形成了最广泛的针灸研究协作平台,盛誉远扬海内外。
名医荟萃,人才济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
石学敏被誉为“鬼手神针”“针灸外交家”,是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现代针灸学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是该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带领天津中医一附院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腾飞。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中风病这一世界级医学难题上迈出了一大步;他致力于针灸学术交流和推广,在国内建立58个针灸临床分中心,先后赴世界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诊疗,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在石学敏的带动下,针灸临床科研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国家专利6项,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百余名,学生遍布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其中《中医纲目》被誉为继《医宗金鉴》之后的一部中医临床划时代巨著。2007年,出版英文版《石学敏针灸学》,推向欧美,深受欢迎,被美国针灸考试委员会指定为考试指导用书。2017年,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首届“天圣铜人奖”颁奖典礼上,WHO张奇处长为石学敏院士颁发“学术突出贡献奖”。
全国名中医——武连仲
武连仲提出“脑、心、肾轴心”“脑、督、肾、血、心五位一体”等理论,总结出“神的生理病理”“中风病机关键”等理论。临床重视调“神”,对“神气”在各种疾病及不同阶段治疗中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运用的不同调神方法造诣颇深。对中风、癔病、痛症、周围神经损伤、假性球麻痹、小儿抽动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痉挛性斜颈等症均有独到见解。独创“开窍顺筋”针刺法,采用“五心穴”为主结合舌针治疗痉挛性斜颈,以“调神针法”治疗疼痛。多次获得国家科委、卫生计生委、天津市科研成果奖,出版专著《针灸新悟》《中国针灸妙论技法》等。曾代表国家赴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等地医疗及讲学交流,促进了针灸在海外的弘扬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天津市名中医3人,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2人,天津市“131”人才5人,学科骨干成员246人,形成了一支知识宽泛、技术精湛的针灸精英队伍。
渤海之滨,银针闪耀
在石学敏院士的带领下,针灸学科不断探寻发掘中医针灸在治疗重大疾病方面的作用,创新理论技术,开展科学研究,总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针刺治疗中风病及其并发症
在系统总结中风病的症状及证候特征基础上,通过临床研究,将中风病的风火痰瘀虚等病因病机有机整合提炼,发展了中风病中脏腑、中经络,以及脑、神等传统中医理论,明确指出中风病位在脑,关键病机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治疗以调节“脑神”(元神)为轴心,建立“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的治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规范手法量学。制定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风后焦虑状态、中风病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制定脑梗死诊疗指南及醒脑开窍针刺技术标准。开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类新药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中风丸等中成药。逐步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独特、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科技部及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已推广至全国288家医院及60余个国家和地区。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
提出高血压病的病理基础是脏腑功能失调,其关键是气海失司,气血运行失调,或阳气亢盛血行加快,或气虚痰阻血液凝滞,甚或升降反作气血逆乱,均可导致血压的升高。气海失司是高血压病发生的主要病机。创立了以“活血散风,调和肝脾”为主的治法,以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主穴,规范处方和手法量学标准,形成针刺降压技术。
针刺治疗认知障碍的研究
提出认知障碍的基础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神机、记忆皆生于脑,脑病则神机失用,记忆匮乏,脑为奇恒之腑,诸髓所聚,肾精衰亏,脑失所养,痰瘀阻窍,窍闭神匿,神机失用,发为痴呆。创立了以“调神益智,平肝通络”为主的治法,该针刺方法以百会、四神聪、四白、风池、完骨、天柱、神门、内关、人中、三阴交、太冲、丰隆为主穴,规范明确了手法量学标准。自日本京都大学成功引进快速老化小白鼠(SAM)系列,为国内首次引进并繁殖成功国际公认的、较理想的系列老化模型动物品系,填补了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种系的一项空白。并率先在国际上应用该模型动物开展了针灸延缓脑老化的实验研究。
向中医针灸现代化迈步
古老的中医药、针灸医疗奥秘万千,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古老的传统医疗,是中医药、针灸学科的发展之路。
首创针刺手法量学推动针刺规范化,开创针灸病谱先河
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理论,确立了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的四大要素,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依托2个国家973等课题,进行了不同针刺刺激参数作用于“醒脑开窍”主穴对于中风病的量效关系研究,为针刺手法的科学性提供了依据。“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量效关系及机制研究”获2016年中国针灸学会科技技术奖二等奖。“针刺手法作用规律及神经电信息机制”获201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首次提出了“针灸病谱”的概念,历经近20年研究,提出完善的针灸等级病谱理论体系,总结了16个系统的532种疾病,出版专著4部。
创建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
作为国内第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单位、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标准化研究所,参与编写中医药标准化专著《针灸标准化工作手册》,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主持制定《“十一五”针灸标准化规划》《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基地管理办法》,参与制定《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手册》,参与起草《中医标准化“十二五”规划》,协助起草《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目前,该中心已制定48项标准(包括2项国际标准、5项国家技术操作标准,37项治未病标准、4项技术标准)、7项中医临床路径、8项中医诊疗方案、3项针灸临床实践指南、1项操作规范;5项技术操作规范标准;4项中医医疗技术标准。其中三棱针技术标准获2013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耳针技术操作标准获2014年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医瑰宝,名扬海内外
1968年,石学敏在海外工作时,运用针灸治疗开创了中国医疗队的崭新局面,赢得了国际医疗界的尊重,用针灸敲开了国际医学界的大门。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针灸学科推进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院所、医疗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动针灸走向世界,国际交流成效卓著。2017年7月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在天津举办,与会国家卫生官员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观,纷纷赞叹传统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再次掀起了针灸热。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外派讲学、合作医疗、合作研究、学术交流、访问学习等方式,针灸学科共有995人次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泰国、韩国、南非、刚果(布)等国家进行交流,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针刺治疗中风等疾病疗效卓著,被国外媒体广为称颂,国外的患者纷纷慕名前来,截至2017年,针灸学科收治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住院患者2000余人次。先后接收了来自德国、比利时、丹麦、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阿曼、巴基斯坦、朝鲜、菲律宾、喀麦隆、肯尼亚、利比亚、卢旺达等五大洲91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高级进修生13000人次。
“世界针灸看中国,中国针灸看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为针灸医学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和国际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更将为继续发挥引领和带动世界针灸的发展不懈奋斗!
注意:本文所涉及项目投资金额、加盟店数量、招商地区和经营模式等相关政策,请以最新咨询为准!我们建议您在 【留言板留言】 或致电咨询,您即可与企业免费通话并及时获得项目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