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蕴涵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内容,其中所传载的380余个病症中,就有儿科生理、病理及临床的相关知识,是后世中医儿科学发生发展的知识之源。此处仅以《黄帝内经》中关于儿童生理病理和临床病证的记载为例,展示其在中医儿科领域的学术价值。
论儿童生理
人体生命活动始于两性之精相合后的胚胎形成,出生之后就不断地生长发育而至成年。据《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之“当以十四以下为小儿治”的规定,中医儿科学将14岁作为儿童年龄的上限,而后逐渐有了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等年龄段的划分。当然,《黄帝内经》时期不可能有如此精细、科学的年龄分期,但其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总体认识,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论胚胎形成及胎儿发育
《黄帝内经》对人类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认识,符合胚胎发育的科学事实。《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此节经文基于唯物主义立场,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人类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过程,即胎儿发育过程。
①父母之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正如《灵枢·决气》中“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本神》中“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②胚胎发育过程。精卵结合——形成脑髓——形成内脏(肾、心、肝、脾胃、肺)——形成躯体(五体:骨、脉、筋、肉、皮毛)。《灵枢·经脉》原文肯定了胚胎的发育,首先形成脑髓,再形成内脏,而后才有形体四肢、皮肉筋骨,乃至毛发的胚胎发育观点。原文中的五体(筋、脉、肉、皮、骨),既涵盖与五体相合的五脏,也指构成躯壳形体的五体。
③胎儿的脏腑机能发育完备之后,就可以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即“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④“皮肤坚”,是指胎儿皮肤的抗御外邪功能发育完善。且已长出胎毛,标志着胎儿发育成熟,可以脱离母体。
这是《黄帝内经》在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独有的中医人体胚胎发育学,是“气聚成形”哲学观的体现,也是中医气化理论在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也否定了人是神造的唯心观点。
论男女两性的生理周期
“男八女七”是《黄帝内经》关于男女两性生长周期的总结。男性的成长周期是“八”,即每八年有一次生长变化;女性的生命周期数是“七”,即每七年体现一次大变化。人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身体变化以养生、保健,让身体按照自然规律更好地生长、变化。此为经文研究男女两性生长周期的意义和目的。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又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此节原文是《黄帝内经》论述男女生理周期的核心理论,主要讲述了以下重要的学术观点。
1.男女两性生长发育及生殖生理周期的划分。女性生长发育过程是以“七岁”为一个生理变化周期;男性生长发育过程以“八岁”为一个生理变化周期,均有三个重要阶段:
一为生长发育期。女子,七~二七;男子,八~二八。肾气盛实,齿更发长,第二性征成熟,初具生育能力。
二为盛壮生育期。女子,三七~四七;男子,三八~四八。肾中精气充满,真牙生,筋骨坚,体壮盛,生育旺盛。
三为衰老退化期。女子,五七~七七;男子,五八~八八。肾气逐渐衰退减弱,面部憔悴,头发花白,天癸渐渐减少,功能减弱,形体器官和性器官逐渐萎缩,生育能力逐渐衰退乃至丧失。
2.儿童生长发育期的相关生理。此节经文,论述儿童生长发育期有三层意涵。
一是儿童肾中精气的逐渐充盛,促使儿童的生长发育。女子7岁、男孩8岁阶段,生长发育的标志为“齿更发长”。
二是肾中精气充足,“天癸”旺盛,冲任二脉,能顺畅地发挥相关的生理机能,促进了儿童的性器官发育。因为冲任二脉,在女子则起于胞宫(又叫女子胞,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在男子则起于精室(包括睾丸、输精管、前列腺等)。故女孩14岁时可有月经初潮;男孩16岁时出现第一次射精。因而男女都初步具备生育能力,故曰“有子”。
三是显示《黄帝内经》有关影响男女两性生理周期的“肾—天癸—冲任—生殖器官(女胞宫、男精室)—生殖生理轴”理论。示意如图①。
图①
这一认识,体现了数千年前,古人对男女生长、发育、生殖规律的认识、总结和把握。
3.儿童生长发育与脏腑、肾精的关系。原文“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之意在于,男女两性的生长发育,必须依赖包括五脏六腑在内的整体发育和机能的完善,如此,才会有性器官的发育,才会有第二性征的发育,才能有生殖之精的生成,也才能有生殖能力的形成。将原文示意如图②。
图②
4.天癸能促进儿童第二性征的发育。天癸在胚胎形成之时,由父母生之精在形成胚胎时生成,属阳的天癸,促进男胎的形成和发育;属阴的天癸,促进女胎的形成和发育。
人在出生之后,属阴的天癸,促进女子胞发育,通过“肾—天癸—冲任—女子胞轴”的作用,促进女子性征发育,故女子二七后,肾气盛实,月经来潮,渐有肩背臀部丰满,乳房隆起,阴毛、腋毛生长等女性特征。属阳的天癸,促进男子精室的发育,通过“肾—天癸—性器官—冲任脉—喉结、口唇轴”的作用,促进男子性发育,故男子二八后,阴囊、睾丸变大,喉结变大,阴毛、胡须、腋毛生长,开始射精。
论奇经与男女生殖的关系
集成《素问·骨空论》等相关篇论的原文之后不难发现,《黄帝内经》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冲脉、任脉、督脉与儿童性发育、男女性生殖生理的密切关系。
冲脉。冲脉起于女子胞,男子为精室,为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海,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渗灌经络,滋养脏腑。冲脉主生殖,统摄一身之血液,为人身之血海。冲脉主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冲脉还具有参与神志活动的机能。
任脉。任脉也起于女子胞、男子的精室,主持元阴,妊养一身之阴气。为阴脉之海,主导诸阴经,并协调其功能而“总任诸阴”。参与主持男女生殖活动的全过程,对女性的经带胎产、男性的性器官功能均有重要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主生殖之说。
督脉。督脉也起于女子胞、男子精室,主持元阳,敷布命门之火,总摄一身阳气,并主卫外御邪。为阳脉之海,督率诸阳脉。主生殖。督脉内连于肾,外行外生殖器,参与生殖活动。主前后二阴,维持前后二阴功能。督脉入脑贯心,参与神志活动。正因为冲、任、督脉,在女子则起于女子胞、男子精室,所以才有“一源三歧”之说。
此处经文,是对上文《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男女两性生理周期的“肾—天癸—冲任—生殖器官(女胞宫、男精室)—生殖生理轴”理论的细化和补充。
论儿童两性特征
《黄帝内经》记载的男女两性的性特征,包括性器官、性功能和胡须的有无。
1.论儿童性征之一:性器官。“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灵枢·邪客》)。此节原文明确地指出,男子的性器官是阴茎和“垂”(指阴囊、睾丸。《灵枢·经脉》称“睾”“卵”;《素问·骨空论》称“阴卵”)。经文对女子外阴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达,但《素问·骨空论》将女子阴道口称为“挺孔”;有担负孕育胎儿、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官“胞”宫(《素问·评热病论》),又称女子胞(《素问·五脏别论》)、子宫(《神农本草经·紫石英》)。
2.论儿童性征之二:性功能。女子二七,“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精气溢泻”。经文明确指出,女孩14岁左右,会有第一次月经初潮;男孩16岁前后,会有人生第一次射精的生理现象。无论是女孩的月经初潮,还是男孩的第一次射精,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对于人生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别重大而深远。
3.论儿童性特征之三:胡须。《黄帝内经》没有记载男女儿童的喉结发育,但对胡须却有深入地论述。认为“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当删。《甲乙》无此字)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胡须不生焉……(男子则)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灵枢·五音五味》)。
此节经文,以胡须形成机理为例,论证了冲脉、任脉与儿童性征(胡须)的关系。冲脉、任脉、督脉,一源三歧,同起于胞中(女子为子宫、男子为精室)。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任脉为人身阴脉之海,主宰和妊养胎儿,其中浮行于体表的部分,沿腹部上行,会于咽喉部,别行而络唇口。唇中周围是胡须生长的部位,冲任之脉“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故冲任之脉气血的盛衰,决定着胡须的有无和生长,实乃“天癸”决定着男女两性的体毛(主要指胡须、腋毛、阴毛)的生长。鉴于《黄帝内经》时代,不可能认识到男孩长胡须、女孩不长胡须与体内雄性激素有关,所以,就从人体的天癸、冲、任、督三脉的关系和功能予以阐述,能够认识到生长胡须是男女两性重要的性征差异,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该篇原文为了充分论证女孩之所以与男孩有性别上的差异,不长胡须是其中最重要的性特征。于是认为,女子每月需要排出月经,加之还要担负着妊养胎儿的繁重任务,所以没有富余之气血上荣于唇口,这是不能生须的根本机理。
原文还列举了宦官因为去势,人为地损伤任脉、冲脉,故而冲脉、任脉受损,气血不荣于口唇,故不生须。
原文又列举天宦男孩,因其冲脉、任脉因先天禀赋而气血不足,不但有宗筋(阴茎、睾丸)发育缺陷,而且又因气血亏少,致使口唇失荣而不生胡须。
本篇原文以胡须生成机理为例,论证冲脉、任脉气血的盛衰,对儿童第二性征的影响。可以将其凝练为“人体的天癸—冲任—生殖器官—第二性征”轴的理论,该“轴”深刻地影响着男女两性生殖生理、男女生理特征。示意如图③。
图③
论儿童病理
基于《黄帝内经》对儿童病理的研究,现以胎病、婴儿病、儿童发热、儿童热病禁刺等为例,示范其中对儿童临床病理的论述。
论婴儿病诊法
原文认为,“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灵枢·论疾诊尺》)。
此节原文举例说明,如何以婴儿头发、耳间青脉、手足寒温为依据,作为婴儿疾病性质的判定和预后判断的临证指标。
1.诊头发。发为血之余,血枯而失其荣润,则头发干枯,故蓬乱如枯草;由于血液枯涸,病情多重,预后必差,故有“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之说。
2.诊耳壳背之络脉。耳郭属肾,足少阳胆经分布于此,青色为厥阴肝之色,肝胆相为表里,肝主筋,气机不利,筋脉牵引而痛,肝色外现则耳背有青色络脉出现,故谓“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3.诊飧泄。飧泄是谷食不化之泄泻,多由脾胃虚弱,中阳不足以腐熟水谷所致。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4.诊脉象。若细小,则为脾胃亏损,气血化源不足,致血衰而脉不充,故脉象细小。
5.四肢末梢温度。脾主肌肉、四肢。手足温热者,此乃脾胃阳气衰之未甚,治之容易收效,故曰“泄易已”;手足寒凉者,脾胃阳气虚衰之甚,治之难以收效,故曰“难已”。
论胎病——胎癫疾(先天性脑病)
“胎病”,即现今所所说的妊娠病,指在女性在妊娠期间,所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妊娠病既能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还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堕胎或者小产。因此,“胎病”是妇女妊娠期间十分重要的病证,临证中必须要注意预防和发病后的及时调治。《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此类疾病,并对该病可能产生的诸如影响胎儿发育,致使留下后遗症等不良后果有所记载。如“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素问·奇病论》)即是例证。
妇女受孕以后,体内的阴血就会聚于冲脉、任脉,以妊养胎儿。所以,此时孕妇处于阴血相对偏虚、阳气相对偏亢的生理状态。加之随着胎体逐渐生长,必然会影响孕妇机体的气机之升降出入、离散聚合的运行状态,所以孕妇极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而发生胎病。
《黄帝内经》认为,“胎癫疾”的发生,是妇女孕期受到突然而剧烈的惊吓刺激,导致母体冲任气血、脏腑气机逆乱,致使营养胎儿的精气失序,严重影响了胎儿的脑髓发育,就会引起包括先天性癫痫病在内的多种脑部疾患。此处论述“胎癫疾”的病因明确,是妊娠中母体受到大惊骤恐刺激;病变机理清晰,是胎气逆乱影响胎儿脑髓发育。故而有胎儿出生后容易罹患“胎癫疾”之类疾病。
这是《黄帝内经》率先记载并论述的先天性胎病内容,是后世研究此类疾病的理论源头,后世但凡讨论小儿此类疾病时,莫不宗此,如宋代钱乙论述小儿癫痫原因时指出,“小儿发痫,因气血未充,精神未实,或为风邪所伤,或为惊怪所触,亦有因妊娠时七情惊怖所致”(《小儿药证直诀》)论述,就是其例。
论阴茎、睾丸发育不全症、外生殖器损伤症
《黄帝内经》认为,生殖器官(阴茎、睾丸)和胡须,是辨识男女性别的重要指征。尤其是男性生殖器官的状态和功能,与胡须的生长密切相关。于是就通过男子各项功能正常的人、生殖器官损伤症、宦官、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的临证鉴别,论证生殖器官状态与胡须生长关系的内在机理。
《黄帝内经》认为,“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灵枢·五音五味》)。
男孩青春期后都会生长胡须,这是雄性激素作用的结果。《黄帝内经》在此以正常男性的外阴损伤、去势的宦官、“天宦”为例,论述男子生胡须、女子不生“胡须”的性征差异。此节经文明确地将冲任二脉之气血与男孩生殖器官的发育的表现胡须联系在一起。经文有以下4个维度的内涵。
1.男女第二性征——“胡须”的发生机理,是“冲任—外生器官—胡须”第二性征轴的理论。临证可以根据这一观点,治疗儿童性发育不良症和成人性功能障碍症。
⒉男子外阴损伤症。原文讲述男子意外损伤生殖器官,虽然阴茎不能正常勃起,不能完成性交(“阴气绝而不起”),但是患者的胡须仍然存在。这是因为,成年男性虽然外阴损伤,但体内雄性激素仍能维持较高水平的缘故。《黄帝内经》认为,这是冲脉、任脉未受损伤,冲任气血还能充养口唇,所以“须不去”(胡须仍然存在)。
⒊宦官是因其自幼割去睾丸、阴茎,无法维持正常的雄性激素水平,所以不可能有胡须生成。《黄帝内经》认为,这是人为地损伤了冲任二脉,不能输送充足的气血荣润口唇,故不生胡须。
⒋先天性男性阴茎、睾丸发育不全症。《黄帝内经》认为,这是其先天禀赋缺陷,致使“五脏六腑—肾—天癸—冲任二脉—生殖器官/胡须”生理轴的机能不完整,因而,既有性器官发育不良,犹如宦官去势(“宗筋不成”),又会因先天肾气不足,天癸贫乏,致使冲任气血失充,故而“唇口不荣,故须不生”。原文在此处明确地将男孩性器官的发育与胡须的生长紧密联系。以此反证女子的冲任二脉之气血,需要担负周期性月经来潮和妊养胎儿、繁育后代的重要机能,故而也有“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的生理特征。
论婴儿针刺
周岁以内的婴儿,已经初步适应了外界环境,生机蓬勃,生长发育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其气血未充,脏腑娇嫩,稚嫩的机体对任何治疗措施的反应都很敏感。所以《黄帝内经》认为,对婴儿的针刺治疗,应当慎之又慎。既制定了宜刺的针具和针刺方法,又制定了禁刺原则。
1.婴儿宜刺之法。原文认为,“刺婴儿奈何?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灵枢·逆顺肥瘦》)。此节原文,在辨体施治的观念指导下,制定了婴儿的针刺方法。鉴于婴儿“肉脆,血少气弱”的体质特征,临证时就要选用毫针,要浅刺,操作手法要快,不留针,一天可针刺两次的针刺方法。
2.论婴儿热病禁刺。原文认为,“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灵枢·热病》)。
此节集中论述了热病九种不可针刺的死证、重危症,皆适用于婴儿,只是在第四之禁中,重点强调婴儿有“热而腹满”之症时,尤当禁刺。此处所论热病之重危症、死证,对于婴儿而言,皆会有之,而“热病,腹满”,则是婴儿热病常见之证,故而作为热病之禁刺内容,予以补充。(张登本 陕西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