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中国 > 中医文化 > >

中药半数苦,苦药“泄”“燥”“坚”

发布时间:2024-12-14
来源:中医健康平台

苦作为五味之一,与甘、甜相对,类比为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中医学把苦作为药物的基本味道,并以五味学说为依据,阐释其作用机理,发挥其治疗作用。兹结合文献加以析议。

    苦味药之类

具有苦味的药物,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中。以寒热之气来分,可分为苦寒、苦温、苦平三大类。

苦寒者,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秦皮、白鲜皮、椿皮、栀子、知母、夏枯草、青葙子、桑叶、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败酱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鸦胆子、蚤休、漏芦、白蔹、四季青、玄参、牡丹皮、赤芍、青蒿、白薇、胡黄连、大黄、芦荟、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雷公藤、秦艽、防己、豨莶草、络石藤、瞿麦、石韦、萹蓄、地肤子、萆薢、茵陈蒿、虎杖、预知子、川楝子、苦楝皮、雷丸、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羊蹄、茜草、白及、丹参、益母草、马钱子、儿茶、川贝母、浙贝母、枇杷叶、葶苈子、代赭石、常山、瓜蒂、牛黄、熊胆、猪胆等。

苦温者,如青皮、松节、伸筋草、狗脊、千年健、厚朴、香加皮、槟榔、泽兰、鸡血藤、骨碎补、刘寄奴、天南星、旋覆花、杏仁、远志、苍术、白术、续断、胡芦巴等。

苦平者,如桑枝、桔梗、柿蒂、牛膝、桑寄生、大血藤、青风藤、海桐皮、路路通、王不留行、桃仁、刺猬皮、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等。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617种中药,具有苦味(包括兼味)者315种,占比51.1%。另有学者统计,苦味药在寒凉药中占比64.8%,在温热和平性药中分别占32.7%、38.7%。苦味药大部分来源于植物,以根及(或)根茎为主,大都以寒(凉)药性为主,主要归肝经、肺经、胃经、心经。一般而言,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清热燥湿、苦温燥湿、通利大便、利水通淋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苦味药之理

《尚书·洪范》谓“火曰炎上”“炎上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火生苦”,由此可知,苦味源于火。这应是一种取类比象的认知结论:当火焚木时,火焰是向上的,木炭是焦苦的。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学说,建立起了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后世据此总结出苦味药的作用趋向与效能如下。

作用趋向

苦味药的作用趋向主要有二。

一是入心。如《素问·宣明五气》谓“苦入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心)在味为苦”,《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苦先入心”,又如《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苦,先走心”……这些都说明苦味的药物或食物最易作用于心。

二是走骨或走血。如《素问·宣明五气》《灵枢·五味论》谓“苦走骨”,而《灵枢·九针论》谓“苦走血”。何以如此?这与西汉时出现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两派的观点有关。两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关系不同。古文经学派持“心配土”说,即脾属木,其味酸;肺属火,其味苦;心属土,其味甘;肝属金,其味辛;肾属水,其味咸。今文经学派则持“心配火”说,即肝属木,其味酸;心属火,其味苦;脾属土,其味甘;肺属金,其味辛;肾属水,其味咸。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指出为人所喜的气味对相应的脏腑有益,而若过偏过久,则会物极必反,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素问》《灵枢》中“心配土”说与“心配火”说并存,造成了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混乱。如基于五行间关系,按“心配土”说,《素问·宣明五气》曰“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灵枢·五味论》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而按“心配火”说,《素问·五脏生成》云“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灵枢·九针论》曰“病在血,无食苦”,《灵枢·五味》还提出“肺病禁苦”,《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根据苦味药主入肝、肺、胃经的情况,有学者对“苦入心”说质疑,并认为“火生苦”说也经不起推敲,因为火之炎上之性与苦之降泄之性可谓截然相反。

作用效能

《素问·脏气法时论》概括为“苦坚”。《珍珠囊》谓:“苦能燥,能坚。”《金匮要略心典》云:“苦者,能泻,能燥,能坚。”《药品化义》则归纳曰:“苦坚脆、燥湿、直行、降下、涌泄、祛垢、解毒、开导、养血、补阴。”概而言之,一般认为苦味有三大功用,即能燥,能泄(泻下、泻火、泄气、降气),能坚。

苦味能泄其含义有三:一是指能清泄,如黄连、黄芩、栀子、龙胆草等苦寒药,能清热泻火,治心火、肝火、胃火、肺热等。二是指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等。三是指苦能降泄。《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如杏仁苦温,能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代赭石苦寒,质重可降肝、胃之逆。

苦味能燥《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至于苦味何以能燥?多认为苦有火性,而火可蒸散湿气而使之燥;或认为苦燥是苦泄的结果,因苦味药大都性动,其势下行,而湿性趋下,故而更易随苦之下行排出;或认为湿由水经阳气蒸化而成,而苦寒药可制阳,阳不蒸化则水难成湿。如治疗寒湿的苍术、厚朴,治疗湿热的黄柏、苦参,治疗痰湿的天南星,治疗水湿的萹蓄、瞿麦等。

苦味能坚坚,有坚实、强壮之义。药理研究表明,苦温药对机体功能性或病理性衰退有兴奋作用,苦寒药对机体功能性或病理性亢进有抑制作用。就具体运用而言,苦坚有两个含义,即坚气和坚阴。

坚气,多指苦温之品燥除寒湿之邪,以恢复脾胃健运,如苍术、白术等。另外,文献记述一些苦味药还有“厚肠胃”的作用,如黄连、厚朴、莲子、赤石脂等。但“厚肠胃”是一个非常宽泛而模糊的概念,“厚”之所指并非以补养形质、增厚脂膜为主,而主要蕴意为护养肠胃之气。

坚阴,对“苦能坚阴”的认识与应用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为平相火以固肾阴。如《医学启源》指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由此可知,苦之坚肾或坚阴即是通过一些苦寒药物的泻火或燥湿作用、防止扰肾或耗阴而实现的。二为苦寒泻热以护阴,即清泻火热,减轻阴津耗伤。三为苦寒泻下以存阴,即《伤寒论》中运用苦寒攻下、荡涤邪热以留存阴液的治疗方法。

现代研究证实,植物为了抵御外界攻击,大都进化出使动物难以下咽的苦味。其苦味来源主要是生物碱、苷类、黄酮及苦味素等化学成分。生物碱是一类含有碱性氮原子的天然化合物,几乎所有的生物碱都具有苦味,且碱性越强,苦味越重;糖苷类中主要苦味来源是黄酮类化合物;有苦味的萜类化合物一般含内酯及其衍生物;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有5种带有苦味。另有研究表明,苦寒药许多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碱性药物可以消除酸性产物的堆积,达到调节酸碱平衡的作用;苦味物质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如苦瓜的苦味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炎、降血糖等多种药理活性。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能够感觉到苦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根部,而苦味是人类最为发达、敏感的味觉,相比其他味道更易被察觉。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自然界中带苦味的物质往往是有毒有害的,人类所产生的恶心、反胃的负面感觉其实这是一种防御机制,能够识别苦并作出相应反应,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技能。

     苦味药之用

苦味药在临证中的运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清热

苦寒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清气分热者,常以辛凉、甘寒、苦寒药组方,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清热凉血者,多以苦寒、咸寒药为主组方,如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清热解毒者,每以苦寒药为主组方,如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清虚热者,常以辛凉、苦寒药为主,如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等;清脏腑热者也以苦寒药为多,如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等。

燥湿

苦温燥湿者适用于湿邪或寒湿阻于中焦脾胃,或脾虚湿盛者,临证可见胸脘痞胀、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吞酸噫气、大便溏泄,或头胀身重、关节肿痛,舌苔白腻或厚腻等,常用药如苍术、白术、厚朴等。《玉楸药解》对苍术、白术之别说得尤为明白:“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泄,亦同白术,而泻水开郁,则苍术独长……白术入胃,其性静专,故长于守;苍术入脾,其性动荡,故长于行。入胃则兼达辛金而降浊,入脾则并走乙木而达郁。白术之止渴生津者,土燥而金清也;苍术之除酸而去腐者,土燥而木荣也。白术偏入戊土,则纳粟之功多;苍术偏入己土,则消谷之力旺。己土健则清升而浊降,戊土健则浊降而清亦升。然自此而达彼者,兼及之力也,后彼先此者,专效之能也,若是脾胃双医,则宜苍术、白术并用。”由此可知,苍术之燥湿并非如白术通过健脾来实现,而是以辛香燥烈之气来发挥作用。代表方剂如《和剂局方》之平胃散;《古今医统大全》之不换金正气散(苍术、厚朴、陈皮、藿香、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二术二陈汤(苍术、白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王氏集验方》之神术散(苍术、藁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甘草);《阴证略例》之神术散(苍术、防风、甘草、生姜、葱白);《医学心悟》之神术散(苍术、厚朴、陈皮、藿香、砂仁、甘草);《傅青主女科》之完带汤(白术、苍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等等。

苦寒燥湿者适用于湿热中阻或湿热蕴结者,临证可见脘腹痞满或疼痛、纳呆恶心、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身重肢倦,或见皮肤红斑、丘疱疹、水泡或有糜烂,舌质红、苔黄腻等,常用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白鲜皮、椿皮等药物组方,方如《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医方集解》龙胆泻肝汤,《医学统旨》清中汤(黄连、山栀、陈皮、茯苓、半夏、草豆蔻、炙甘草),《霍乱论》连朴饮(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香豉、山栀、芦根),等等。

坚阴

以平相火而固肾阴者,常用黄柏、知母等。关于黄柏,《得配本草》言:“以黄柏补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阴火,火清则水得坚凝,不补而补也。盖阴中邪火,本非命门之真火,不妨用苦寒者除之。”《本草备要》则云:“(黄柏)非真能补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也,相火退而肾固,则无狂荡之患矣。”关于知母,《珍珠囊补遗》云:“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阳胜,滋化源之阴生。”方如《兰室秘藏》滋肾通关丸(黄柏、知母、肉桂),《丹溪心法》大补阴丸(熟地黄、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御药院方》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等。以泻热而护阴者,如《三时伏气外感篇》言:“春温一证……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以泻下而存阴者,主要用大承气汤攻下腑实,使邪热速去。

此外,泻下剂如大、小承气汤,逐水剂如十枣汤、控涎丹,祛湿剂如八正散、连朴饮,止血剂如小蓟饮子、十灰散,驱虫剂如乌梅丸、连梅安蛔汤,治风剂如大秦艽汤、消风散,等等,也都是由苦味药唱“主角”。

综上所述,中医学对苦味药作用趋向的记述还存有异议,即使按现今认可的“心配火”说而言,苦味药的归经结果却也不能充分支撑“苦入心”的结论;在作用效能方面表现出的规律与特点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有关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对苦味药性能的解释又远不到位,因而现今对苦味药的应用,还是立足于辨证论治,依据经验认识而组方用药。(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注意:本文所涉及项目投资金额、加盟店数量、招商地区和经营模式等相关政策,请以最新咨询为准!我们建议您在 【留言板留言】 或致电咨询,您即可与企业免费通话并及时获得项目最新动态!
在线留言,商家将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