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可以在错综复杂的病理表象中,抽丝剥茧,寻得疾病的本质,从而达到整体思维,宏观把握事物、疾病各个方面,体现出的是哲学整体观的基本特点。
辨病辨证论治的思想基础是辩证思维。这种思想的基础,体现在哲学理念方面就是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一种思维反映,充满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认识。而一切事物、疾病表现,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才能找到正确认识和途径,得出正确结论。
“病”和“辨病”由来已久
殷墟甲骨文就有记载疟、疥、蛊、龋等20余种病;《山海经》就有瘿、痔等23种固定病名;《五十二病方》载医方283个;《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病的医方30多个。《黄帝内经》中辨病论治的理论很系统,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将辨病论治与辨证相合,阐述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仲景书中多以“辨××病脉证并治”作为标题,后世的“辨证论治”由此而来。实际上,这就是中医的思维方法。张仲景指出,这种方法“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辨病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含了辨病、辨证和论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强调个体化、具象化,施治方案必须因人而异,并随着病情的变化动态调整。这就是适时而变、顺势而为(“势”,可理解为“变化”),也就是西方哲学说的万物流变(希腊·赫拉克利特)。这就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整个过程。
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认为,千百年来,祖国医学之所以能在临床实践中屡建奇功,核心奥秘便在于辨证论治这一体系的巍峨构建。他还表示,辨证论治,犹如中医临床的指南针,无论是张仲景《伤寒论》的深邃,还是《金匮要略》的广博,皆以“病脉证并治”为纲,彰显其不可或缺之地位。中医大家秦伯未也说过,“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规律”。
各种疾病的“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二者结合,可以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结合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这样才能认识全面,达到“洞察”和“洞悉”。
哲学的本质是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哲学的抽象思维超越了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将复杂的感受认识简化为更基本、更本质、更条理化的要素,这样就容易实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抽象思维,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分析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就中医来说,不仅仅靠人体疾病的证候表现来了解病情,还要通过推理和判断来认识、辨析疾病的本质。也就是说,在对疾病的辨病辨证论治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通过归纳的方法进行推理,找出必然或者大致上的规律,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走向。
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们的思考方式往往都是抽象的。如公元前384年,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出现了亚里士多德,中国出现了孔子,两人年代接近,作用、影响都相当巨大。
亚里士多德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设法通过抽象概念的运用,去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孔子用儒家的道德理念,公孙龙的指称论、坚白论,医学家的阴阳相辨,五行生克和脏腑、经络认识等,都体现了对人体生命活动、疾病现象的抽象思维。尤其是中医的阴阳辨证,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抽象思维的一个方面。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这就是用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消长转化、动态平衡的抽象思维,揭示了同一思想的内在差异,从而把握不同思想的相互联系。这一点,非常充分地说明中医概念、推理形式具有浓厚辩证色彩,也具有明显的辨证特质。
中医学中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逻辑思维,源于希腊语“logos”,意思是“秩序、规律、理性和言辞”。在中文中主要意思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正确、合理的思考能力。
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有同有异。利用逻辑思维方法,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样,认识容易达到更加全面和深刻。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症状,而非仅仅关注某一局部病变,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症状信息,然后运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等方法,分析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势,可以“感悟”到,揭示出疾病的本质。“感悟”是思考的结果,而思考依赖的是“抽象了的东西”,通过因果推理,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疾病的根源,从而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譬如说血瘀证。唐宗海说“气结则血凝”,这就是血瘀证的因果推理。《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黄帝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曾治一73岁类中风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脉象沉迟散乱,体丰面红,蒲老一看,便谓“肝肾阴虚,真阳浮越”,并明确提出防范意见“慎防肝风”。这些中医治则、诊断和治法的安排,都有因果推论、逻辑思维的很大成分。
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思维工具,现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基础就是逻辑学。
逻辑思维很重视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最大的优势是借鉴已有的解决方案,比如将一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另一个类似的思维方式。类比推理确实能够启发临证思维,从已有的、前人抑或他人的解决方案中获取灵感,从而更有效地应对临床的问题。同时,类比推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避免重复他人的错误,还能提供有价值的创新思路。譬如学习《伤寒论》,仲景原书有113方,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把所有方归纳为十二类,一类统数方,分出桂枝汤类、柴胡汤类,按照逻辑思维的方法,只掌握这些大的类别,便可驭领仲景全书。
中医常将人体疾病的症状与自然界中的现象进行类比,如六淫、脏腑、药物、功效、形状、颜色和治疗方法的类比。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探索和论证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临床上学习和研究前辈或历史上的名医经验,通过比较不同的相似点,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容易帮助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思路、新方药、新路径。
逻辑思维还能够启发遇到问题时有序思维。有序思维不仅仅是按步骤解决问题,更是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条分缕析地分析每个步骤的关联,确保思路清晰、严谨。通过有序思维,可以避免在处理问题时的混乱和不确定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中医在理、法、方、药的实施步骤中,很提倡有序思维,这样,治疗、辨证则会达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逻辑思维带来的另一重要启示是看问题,尤其是在临床处理和认识疾病要从多视角思维。多视角思维要求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避免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发现更多的解决方案。
通过多视角、更深度的思维,用开阔视角观察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找到更全面的解决方案。逻辑思维,对于探索更广阔的学术领域,有助提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全面性。
临床工作学习逻辑思维,还可以帮助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帮助系统地收集患者症状、体征,进行准确推理和判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优化治疗方案,权衡各种治疗方法利弊,有利于选择最合适的治疗路径。
学习抽象思维和掌握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对于从更深层次、更高程度认识中医的精髓、增强中医的哲学精神、总结和提高科研能力、提升学术发展诸方面都会带来一定的促进,应予重视。(卢祥之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杜惠芳 北京弘医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