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将迎来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降雪量增多,人体阳气也随之潜藏于内,因此,大雪节气养生重在“养藏”,宜“敛阴护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潘爱珍副教授提醒,大雪养生不妨巧用姜,要精心选择姜的“养生伙伴”。冬天泡脚,驱寒保暖也是效果一流。
“养藏”最重要是睡好
潘爱珍副教授表示,冬季养生的关键在于“养藏”。要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减少熬夜、确保充足的睡眠、多晒太阳,助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要“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女性避免穿露脐装,关节疼痛者使用保暖护具等。
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是很多疾病如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期。老年人要避免剧烈运动,需等待太阳升起,方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八段锦、五禽戏、太极等,冬季运动避免大量出汗耗伤津液,使身体微有汗出即可,运动后及时保暖。
老人饮食上宜选择温和平补的食物,减少生冷、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可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以抵御寒冷,如牛肉、羊肉、鸡肉等;“黑色入肾”,可适当增加黑芝麻、黑豆、黑木耳、黑枣等黑色食物的摄入;冬季气候干燥,可同时搭配甘润生津的时令果蔬,如梨、冬枣、柑橘、大白菜、白萝卜等。此外,应少吃冰饮料、螃蟹、西瓜等生冷、寒性的食物。
佐餐调味品也是养生好物
姜是中国餐饮中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生姜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功效;红糖性温,有化瘀生津、散寒活血、暖胃健脾、缓解疼痛的功效,从古至今都是女性的养生佳品。红糖姜茶是由生姜和红枣熬成的茶,具有健脾养胃祛寒、补血益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适合虚寒血虚体质如平素怕冷、手足冰冷、吃生冷或受凉胃痛、大便易稀,贫血、女性怕冷、痛经等。
需要注意的是,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咽干燥结、大便臭不干爽的人,气色红润中气十足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都不适合喝红糖姜茶。
泡姜茶别忘“黄金搭档”
生姜+红枣:可以起到健脾和中、止痛、降逆、化痰的功用。
生姜+山楂:泡水喝具有消食化滞、活血化瘀、和胃散寒、解腻、缓解消化不良和胃胀以及止吐功效。
生姜+玫瑰花:具有疏肝解郁、解表散寒、美容养颜的好处。阴虚内热者、助火伤阴者慎用。
生姜+苏叶:生姜、紫苏叶各3克,生姜切细丝,苏叶洗净,放入杯内,以开水冲泡10分钟,趁热饮用。用砂锅煎煮,效果更佳。可缓解鼻塞、流清涕、肢体酸痛等感冒症状。
生姜+葱白:水开后再煮约十分钟就可以饮用,不可久煮,趁热服下,并马上睡觉,多盖被子。具有散寒发汗、解表和中、祛寒、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头痛等病症。
“姜膳”推荐
1.当归生姜羊肉汤
温阳散寒、养血补虚、通经止痛,为寒冬进补佳品。
做法:当归15~20克,生姜25~30克,羊肉500克。将羊肉切块,焯水备用,以去腥膻、除血水。当归清水洗净,生姜切片或拍松。将羊肉、当归、生姜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开水。武火煮沸后,去浮沫,转文火慢炖1~1.5小时,至羊肉熟烂。加少许盐调味即可。若喜胡椒粉、花椒粉之味,亦可加入少许以增香。
注意事项:若体内寒气较重,可加生姜150克,并相应地增加水量,以增祛风散寒之力。
若有腹痛呕吐症状,可加入陈皮、白术等药材,以健脾温胃。
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及大便干结等内热之象的人群,不宜食用。
2.沙姜鸡汤
沙姜味辛,性温,归胃经;鸡肉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肉,味甘,性温,入脾、胃经。两者炖煮,具有祛风散寒、补中益气、消食化滞的功效。
寒从足生 冬季泡脚事半功倍
潘爱珍表示,冬季用一些温热补肾、活血化瘀的药物泡脚事半功倍,可选用干姜、艾叶、肉桂、花椒、益母草、红花、怀牛膝等配合热水泡脚,有祛寒保暖、活血通络、鼓舞阳气、引热下行的作用,尤其适合阳虚气虚、手脚冰凉的人。但是,严重心脏病、低血压、皮肤破损及孕妇不宜使用。泡脚时要注意在睡前半小时到1小时进行最为适宜。平时可将水温控制在40~45℃,冬天提高到42~45℃。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对热不敏感者,应严格控制水温,避免烫伤,水位淹没脚踝。
还要注意的是,泡脚时间不要太久,老人宜15~30分钟,中青年30~45分钟,微微出汗即可。足浴后喝些温水,注意保暖。
泡脚方推荐:艾叶10克,肉桂5克,生姜10克,花椒10克,红花10克,怀牛膝10克,鸡血藤10克,本方具有补气活血,强腰膝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