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是第10个“全国心力衰竭日”,今年的主题“从心出发、向心而行”。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25岁人群心衰患病率1.1%,约为1210万人,每年新发心衰患者297万人。
心衰又被称为“心脏病的最终战场”。本期特邀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丁文惠教授详细介绍什么是心力衰竭,以及心衰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新理念与新进展。
什么是心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基本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是心血管领域未被攻克的堡垒。
心衰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导致心衰患者持续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
30-50多岁的青壮年由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肥胖、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存在,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未控制的血压而导致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发生。
心衰有哪些症状?
心衰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常见的表现有:走路气短、乏力、咳嗽、尤其以夜间咳嗽明显,严重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很多患者前去呼吸科就诊,还有食欲不振、尔有恶心,前去消化科就诊。少尿、下肢水肿前去肾脏科就诊。
左心衰较为常见,是以肺淤血导致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右心衰则以体循环淤血导致下肢水肿为主要表现,最终会出现全心衰竭。
我国心衰防治现状如何?
我国心衰患者往往缺乏规范的管理和随访,存在药物依从性差、自我监测不及时、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等问题,导致反复住院、生活质量低、死亡率高、预后差,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心衰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早期进行规范诊断、治疗和随访,以期改善预后、延长生命。
季节对心衰患者有何影响?
冬季和春秋换季时节由于天气寒冷或温差变化较大,使得心衰患者易于着凉、感冒、感染而引发心衰急性加重。因此,尽量在此季节的早晚少在户外活动,多保暖。
哪些人是心衰高危人群?
在我国导致心衰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冠心病,还有扩张性心肌病、瓣膜病,及少见的一些病因如: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病、淀粉样变性心肌病、法布雷病、结节病等。这些少见的心衰病因多伴有其他器官的损害(如肌无力、手脚麻木、疼痛;肾功能不全;听力或智例障碍等)、或有家族遗传史。
心衰的高危人群包括: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梗病史、肥胖等人群。这些人群平时需要关注自己是否有心衰的症状,比如上下楼是否气短、有没有双下肢水肿或者夜间干咳、或憋醒的情况。如果有的话则需要去医院检查,医生会通过血液检查、心电图、X胸片和心脏彩超检查来做出诊断。
心衰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
针对心衰的发病机制已经证实有五类药物能够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延长寿命,如B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沙库巴曲缬沙坦;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依普利酮、非奈利酮);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唯利西瓜)。目前推荐联合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抗心衰药物越多预后越好。另外,还有器械治疗,如有适应症可考虑行置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左心室辅助装置等,以预防猝死,进一步改善预后。
心衰患者如何规避风险延长寿命?
心衰住院患者出院后2~3个月死亡率和再住院率高达15%~30%,这段时间称之为心衰易损期,因为心衰的症状、体征、血压、心率以及化验指标并不稳定,所以建议在出院后3个月内定期随访,出院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去看心衰专家进行评估,根据自行在家中监测的血压、心率以及来诊的化验结果调整药物种类和用量,防止复发,待病情稳定后每3~6个月评估1次。
心衰患者多数伴多种合并的疾病,治疗相对复杂,加之常用的抗心衰药物在个别患者可能会引发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因此,必须定期心衰门诊随访、检查、评估,调整用药,治疗合并的疾病,尽可能增加药物到可以降低死亡的最大目标剂量或耐受剂量,才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谨防心衰反复发作
心衰尚无法治愈,规范药物治疗很重要。主要以控制症状、预防加重或恶化、减少再住院、降低死亡率为主要目标。应终身服药,并按照医嘱剂量用药,对于心衰的治疗药物,在能耐受的情况下,越是应用到能够降低死亡的目标剂量获益越大。
另外,心衰患者常常合并有其他疾病,如肾功能不全、贫血、营养不良、血糖控制不佳等,均会加重心衰。需要尽可能的纠正这些因素。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每经历一次心衰加重事件,心功能就很难再恢复至上一阶段,呈断崖式进展。因此,心衰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早期进行规范治疗,切记不可随意停药,任何不遵医嘱服药的行为都可能导致疾病控制不佳、心衰反复发作。
如何预防心衰发生?
严格控制血压,降脂、降糖、降尿酸、减重,戒烟、戒酒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冠心病、心肌梗死而导致心力衰竭发生的有效方法。
心衰患者6项自我管理要点
心衰患者应每天监测血压、心率、体重。
平衡膳食,原则为清淡易消化,足量维生素、碳水化合物、适量脂肪,少食多餐,饱餐可诱发或加重心衰,禁烟酒。不渴时避免故意饮水以防心衰加重。
在服药期间监测血压、心率: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增快或变慢应及时反馈,由医生决定药物是否需要调整。服用利尿药的患者,排尿多时,不要过度限盐。当出现精神差,血压低,食欲不佳等症状时,可能是由于钾盐或钠盐的摄入不足,应到医院检查电解质。
监测体重:体重3天内增加3KG,是心衰加重最早出现的症状,可自行加用利尿剂。
监测症状:出现任何提示病情加重的症状,如气短、乏力、出汗、夜间憋醒、咳嗽加重、泡沫痰、倦怠、嗜睡,应及时就医。
注意保暖,预防及控制感染。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刺激、大便用力及屏气。日常活动要适量,以不劳累为宜。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治疗成功的开始,要乐观豁达,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是关键。家属提供情感支持,给予患者理解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