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1758-1836),号鞠通,字配珩,清代淮安府人,著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三部中医发展史的医学书籍,是一位学贯伤寒、温病的著名医家,吴氏不仅为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出杰出的贡献,而且在医德上也有突出的建树,其医术医德被后世推崇备至。以吴鞠通为宗师,在淮安形成饮誉江淮的山阳医派。吴鞠通之所以能成为山阳医派的创始人,盖因他的治学精神、思维方法与胸襟等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
熟读中医经典
吴鞠通出生于贫苦的书香之家,自幼习儒,攻举子业,其父名守让,字逊夫,为秀才,在当地教书,弟子众多;其伯父亦为秀才,吴鞠通在少年时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扎实的国学基础。吴鞠通19岁时,其父因久病不愈而亡,吴鞠通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为父守丧期间,他便抽空读医书。在他23岁时,侄儿巧官患温病,因无人能治该病而亡。父亲和侄儿相继因病不治而离去,对吴鞠通的打击很大,深感天下患者多而能医者少,激发其弃儒习医的决心。于是,他广购医书,在家伏案苦读三年。26岁时,吴鞠通离开家乡到京师谋求发展。因写得一手好字,经朋友介绍,他获得誊写《四库全书》的差事。因为这份工作,他得以博览群书,特别是能参加《四库全书》的医学检校,得以翻阅典藏的历代医书,研读晋、唐以来诸名家之论,尤其是能有机会阅读当时一般人难以见到的医学书籍,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等医书,受益匪浅,“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对其温病学术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于批判性思维
吴鞠通能成为温病学一代宗师,他的成功与其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分不开的。吴鞠通除了具备整体思维、经验思维、象数思维、辨证思维、四诊思维、直觉思维等中医传统思维外,还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思维。吴鞠通反对只读书而不思考的人,认为“明理为要”“尊经太过,死于句下”“不明理者,虽饮食亦不能调,饮食亦能杀人”。对于温病的九种辨证分型,在王叔和的《伤寒例》中有记载,王叔和却认为可以用治伤寒的法则治疗一切外感疾病,为误诊误治留下祸患。李东垣、刘河间、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家对此作了批评,但是,并没有建立新的治则。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却零散地分布于医案中。吴鞠通吃透前贤医理之奥义,敢于质疑,不墨守成规,创造性地提出温病的治法治则,在学术上独树一帜。
吴鞠通对叶天士推崇备至,视叶天士医案可遵可法,尤其推崇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理、法、方、药。如叶天士的温邪逆传、保胃气、存阴液、调畅情志等治则,对其影响较大。再如,三焦辨证首次见于《内经》,刘河间亦有论述,叶天士把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有机结合,使温病的辨治体系框架大体构成,成为吴鞠通创立完整三焦辨证体系的重要理论源泉。
吴鞠通充分吸收吴又可的学术观点。他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说:“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逐专心学步焉。”《温病条辨》也充分体现了吴又可温邪从口鼻而入的发病学观点,用以说明温邪的侵入途径和传变规律。
吴鞠通还创造性地传承了张仲景的医学思想。《温病条辨》体例与《伤寒论》一样,许多条文引用《伤寒论》原文或略加改动;在书中的198条方剂中,用张仲景原方的有30多首,对张仲景原方进行加减化裁的方剂有50多首。
富有创新精神
吴鞠通利用校录《四库全书》的机会,遍览前贤经典,以《内经》《伤寒论》为宗,不墨守六经,创造性传承名家学说,结合自身诊治经验,特别是经历多次瘟疫治疗的实践,大胆创新,发前人所未发,撰写温病学专著《温病条辨》等三部医学著作。主要创新之处有:一是创立三焦病机说,形成“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使温病辨治达到上下可分、表里可辨,其他辨证纲领无可替代。二是从病因的角度区分了伤寒和温病,界定、命名“温疫”的概念,终结前代医家对温病命名的混乱现象。三是提炼升华叶天士的养阴清热思想,详细列出治疗9种温病的理、法、方、药,并新创10多个养阴清热名方。四是首次提出“医医之病”这一说法,正气凛然地提出治医生的病,批评庸医不学无术、见利忘义、把行医当作生意,是在“开医店”,是一种杀人求利的可耻行为。五是把温病的辨证论治从《伤寒论》中彻底分离出来。《温病条辨》被誉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六是创立著名的山阳医派。此外,他还撰写四卷本的《吴鞠通医案》,为《温病条辨》的理论与实践作了补充,共记载457例医案、涉及病证49种,对多种疾病认识准确、疗效确切。
吴鞠通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思想深深影响淮安府安东县的石寿棠(1823-1869),石寿棠学宗同乡吴鞠通,私淑苏州叶天士、师承婺源余国佩等名医,对于中医学术,敢于争鸣,勇于创新,撰写《医原》《温病合编》,首创“燥湿二气为百病纲领”之观点,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出版项目的“医药卫生”类项目,共收载民国及以前的102名著名医家,其中包括淮安市吴鞠通、石寿棠二位名医。
胸怀高尚医德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因而医德成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专门写了《大医精诚》一文,为习医者所必读。这种大医精诚的要求,在吴鞠通一生4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学医者要想做到临证无谬,必须勤学古训,熟读医学经典,医术追求精益求精,还要有广博的哲学、天文、地理、历史、气候等知识,才能治病救人。吴鞠通认为,并非人人都可为医,只有“上智”之人方可为医。吴鞠通治病不分富贵贫贱,一视同仁,民间口碑甚好,是一位苍生大医。
吴鞠通目睹当时庸医乱象,在《温病条辨》序文中写道:“生命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他在74岁高龄(1831)时,针砭时弊,撰写《医医病书》一书,是用来医治医德有亏的医生的书,这是为医生立规,是对俗医的“医门棒喝”,成为他完整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医病书》属于医论、医话类著作,全书共有七十二论。吴鞠通在世时,该书未曾问世。后来,曹炳章将之辑入《曹氏医学丛书》,于民国四年由绍兴育新书局石印传世。经曹炳章增补为81条,并加了按语,名为《增订医医病书》。另有手抄本流传,与石印本大致相同。
中医界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能和医圣比肩,可见吴鞠通在中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他为核心形成的山阳医派,是江苏省中医药文化的金名片。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着力推进吴鞠通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振兴山阳医派,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何伟 淮阴师范学院 翟雪珍 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