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十七卷录存《小品方》“流水汤”和《集验方》“千里流水汤”书页。
有着诗意般优雅名称的千里流水汤,是以煎药用水命名的成方汤剂。南北朝医家以《黄帝内经》半夏汤为基础方创制流水汤、千里流水汤,主要用于治疗失眠证。宋代以后,以半夏为主药的温胆汤成为千里流水汤的同效姊妹方。
源头
《黄帝内经》半夏汤
千里流水汤来源于《黄帝内经》“十三方”的半夏汤或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第七十一》篇载曰:“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上古名医伯高在回答黄帝之问时说,若有邪气逆乱于五脏六腑,卫气只能行于阳分,而不得入于阴分,因而阳盛阴虚,这样人就不能闭目入睡了;治疗“目不瞑”证,针刺之后服用一剂半夏汤,阴阳经气通调了,便能立即安卧入睡。黄帝在伯高讲述了半夏汤的功效、煎法之后,将其治疗机理概括为“决渎雍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
在伯高关于半夏汤煎药用水和煎法的讲解中,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要点。首先,煎药之水使用取自大江大河的千里长流水。“沔彼流水,其流汤汤。”(《诗经·小雅·沔水》)水是天地之间流动的精灵。生成于不同环境、流经不同环境的水,形成不同的性味。江河之水源远流长,在洁净的漫长流程中吸纳天地之精华,因而能荡涤邪秽、流畅通达而无阻滞,取之煎药意在调和阴阳。
其次,煎药用水加热之前需要经过“扬之万遍”的处理过程。亦即使用杓、瓢等工具将取自江河的千里长流水舀起,从高处倒下来,反反复复,直到水面水珠翻滚,达至“蟹目沸”状态。蟹目沸或蟹眼沸,原为煮茶用语,指泡茶用水加热时出现蟹眼状小气泡的初沸状态。“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其十煮茶》)千里流水汤要求煎药水“扬万遍”“扬万过”,只是言其反复多次而已,并不是严格的数量规定。“蟹目沸”之后的千里长流水用于煎药,减弱了下流之性,能够濡润中上焦的津液,使半夏和秫米共奏泄实补虚、泄阳补阴之功。
半夏汤对后世失眠病证的临床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量方书和历代医家多有记载或发挥,千里流水汤、温胆汤等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方剂均以此为祖方。因此,半夏汤素有“失眠第一方”的美称。
立名
由流水汤到千里流水汤
南北朝时期医家编撰的方书,录载了用于治疗“虚烦不得眠”证的升级版加味半夏汤。由于煎药水使用“东流水”“千里流水”,为突出这一特色,医家将汤方取名为流水汤或千里流水汤。
公元5世纪中后期,南北朝针灸名家陈延之撰成《小品方》一书,汇集诸多便捷实用方剂,原书在宋代以后亡佚。现代辑佚本《小品方》卷第三“治百病后虚烦扰不得眠诸方”条目下,载有由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十七卷辑出的“流水汤”方:“流水汤,主虚烦不得眠方。半夏二两洗十遍,秫米一升,茯苓四两。右三味,切,以东流水二斗,扬之三千遍,令劳,煮药,取五升,分服一升,日三夜再。”
在《小品方》问世几十年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撰成内容更为丰富的《集验方》一书,该书同样在宋代以后亡佚。现代辑佚本《集验方》卷第五“治虚烦不眠及汗出不止方”条目,载有由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十七卷辑出的“千里流水汤”方:“疗虚烦闷不得眠,千里流水汤方。半夏三两洗,生姜四两,麦门冬三两去心,酸枣仁二两,甘草二两炙,桂心三两,黄芩二两,萆薢二两,人参二两,茯苓四两,秫米一升。右十一味,切,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扬之万遍,澄清一斗,煮诸药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酢物、生葱。”同祖方半夏汤相比,《小品方》流水汤仅增加茯苓1味药,《集验方》千里流水汤则增加了麦门冬、酸枣仁、甘草等9味药。
唐代医药学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依次载有“半夏千里流水汤”和“千里流水汤”2首名称相近的汤方。该卷“胆腑·胆虚实第二·胆实热”条目载:“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方。”此汤方组方包括半夏、宿姜、生地黄、酸枣仁、黄芩、远志、茯苓、秫米8味药材。该卷“胆腑·胆虚实第二·胆虚寒”条目载:“千里流水汤,治虚烦不得眠方。”此汤方组方包括半夏、麦门冬、茯苓、酸枣仁、甘草、桂心、黄芩、远志、萆薢、人参、生姜、秫米等12味药材。显而易见,后者与《集验方》千里流水汤在组方上接近,仅多出远志1味药。两者的煎法、服法亦相同。
流变
温胆汤为代表的半夏系便捷方
宋代以后,方书中偶尔出现千里流水汤的踪影。宋徽宗政和元年至七年(1111-1117年)由朝廷组织编纂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卷第九十“虚劳门·虚劳不得眠”条目录载以“东流水”作为煎药水的2首半夏汤,两者的药物成分依次为10味药和3味药。明代朱橚主持编纂的《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三“虚劳门·虚劳不得眠”条目录载的“千里水汤”,医学家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帙之三“阳明病·不得卧”条目录载的“千金流水汤”,均为千里流水汤的异名。清代程林删定的《圣济总录纂要》,卷之十六“脏腑虚实门”将《圣济总录》原书的2首半夏汤复称为半夏流水汤、千里流水汤。
千里流水汤由于煎药取水困难、煎法繁琐,其使用范围大受限制。治疗失眠病证另有多种方剂可用,其中温胆汤因简便廉验之特点而大行其道,成为重要的汤方。
温胆汤首见于姚僧垣《集验方》。现代辑佚本《集验方》卷第五“治虚烦不眠及汗出不止方”条目所载的温胆汤,包含半夏、橘皮、竹茹、生姜、枳实、甘草6味药。其煎法、服法都比较简单便捷:“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胆腑·胆虚实第二·胆虚寒”条目以胆虚寒概括失眠病机,将温胆汤列入虚烦不得眠方,为温胆汤在宋代以后的流行拓通了道路。
《中药方剂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版)第10册,收载温胆汤同名汤方13首。其方书、医著来源,包括南宋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仁斋直指小儿方论》、明代的《普济方》《医方类聚》《明医杂著》《万病回春》、清代的《医方集解》《古今医彻》《笔花医镜》《成方便读》等。清代名医徐大椿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主要用于治疗失眠证的温胆汤,是千里流水汤的同效姊妹方,它们都以《黄帝内经》半夏汤为源头,都是以半夏为主药的半夏系方剂。
进入现代社会,以温胆汤为代表的半夏系方剂尽管不断拓展着应用范围,但治疗失眠证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近期,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篇名”检索,检出“温胆汤”(含“加味温胆汤”)中文文献3197篇,其中涉及“失眠”证(症)的文献为239篇(检索日期2024年4月19日)。
当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千里流水”,更不知晓从何处获取“千里流水”,千里流水汤似乎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视野。然而,千里流水汤中所蕴含的医理、医法依然能够给医者以启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年第11期刊载的《从“胆虚寒”论治心悸证》一文,记录了一则治疗心悸证的医案,化裁千里流水汤,用普通方式煎药,患者服用5剂后即取得良好疗效。(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