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是蜜蜂群体中的工蜂采集的植物花蜜、植物细胞蜜露混以工蜂唾液分泌物并经过充分酿造后,贮藏在蜂巢里的甜性物质。蜂蜜是唯一的一种非人工制造的甜味剂,含有可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葡萄糖、各种氨基酸、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在养生保健、疾病治疗、中药制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采蜜食蜜历史久远
中医药史、蜂业史研究者曾推测,由于受到野猪、黑熊等动物掠食蜜脾的启迪,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就认识到蜜蜂的价值,并逐渐学会采集蜂巢中的蜂蜜。2004年,一项考古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为确认中国人何时开始采集和使用蜂蜜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在对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发掘的陶器内壁残留物进行分析后确认,距今9000年前的贾湖人掌握了酿造饮料酒的方法,其酒中含有稻米、蜂蜜、山楂、葡萄等成分。
“蜂蜜”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至汉代初年成书的《山海经》。该书卷五“中山经”载曰:“中次六山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实惟蜂蜜之庐。”平逢山又名北邙山,位于今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一带,据传说,此处是炎帝、黄帝的先祖——有蟜氏的故里。按《山海经》的记载,平逢山是各种蜜蜂聚集筑巢酿蜜的地方。这里植被繁茂,适合蜜蜂繁衍生息。
“蜜蜂以蜜为生涯,为人采蜜安于花。霜蜂尝恐奇祸作,深崖大壑悬其家。”(南宋汪藻《蜂儿行》)出于对蜂巢家园的保护,野生蜜蜂结巢于悬崖石壁上或老树中空树洞中,前者所出之蜜称为石蜜、石饴、岩蜜,后者所出之蜜称为木蜜。采集野生蜜蜂的蜂蜜,古时习称“割蜜”“割蜜房”“割蜜脾”。割蜜人悬吊石崖或攀爬高树,都是很危险的作业方式。最佳割蜜季节是深秋天气转冷之后,因而割蜜作业非常艰辛。“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唐代杜甫《秋野五首·其三》)“蜂房割蜜留度年,中林置罝长击鲜。”(北宋刘攽《冬》)
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招魂》出现蜜制食品的记载:“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汇集先秦礼制的《礼记》一书,其“内则”篇有“问所欲而敬进之,……枣栗饴蜜以甘之”的记载,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把甘甜的“蜜”作为孝顺父母的高档食品。魏晋时期,蜀人制作菜肴时常用蜂蜜作调味剂。魏文帝曹丕《与朝臣诏》言:“新城孟太守道,蜀腊肫鸡鹫,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着饴蜜,以助味也。”
唐代,家庭蜜蜂养殖初兴,蜂蜜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进入宋代,养蜂技术初步成熟,蜂蜜与民众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学作品对此有所呼应,涉“蜜”诗词数量大增。在“中华诗词网”中,可检出宋代包含“蜜”字的诗词为877首,不仅远超唐代的95首,而且超过其后的明代(710首)、清代(812首)。
名满天下的北宋诗人苏轼,留有26首涉“蜜”诗词。苏轼的僧人朋友仲殊,俗名张挥,即安州老人,文采出众,作诗填词敏捷精妙。中年时遭遇投毒,他食用蜂蜜解毒后,对蜂蜜食品情有独钟,豆腐、面筋、牛奶等均用蜂蜜泡制,人送雅号“蜜殊”。苏轼也是嗜蜜爱好者,对仲殊招待他的蜂制餐食大加称赞,写下一首18行的七言古诗《安州老人食蜜歌》:“安州老人心似铁,老人心肝小儿舌。不食五谷惟食蜜,笑指蜜蜂作檀越。蜜中有诗人不知,千花百草争含姿。”
在宋代,从官宦权贵的玉盘珍馐,到平民百姓的粗茶淡饭,都不乏蜜制饮品、蜜制食品的影子。繁华都市街面店铺里出售多种蜜制品,既有蜜姜、蜜果、蜜枣、蜜糕、蜜粽、蜜糖,又有后来风行海外的蜜饯果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一种婚嫁习俗中必备的蜜制面点——蜜和油蒸饼,寓意婚姻甜蜜美满。元、明、清三个朝代,嗜蜜者持续增多,不仅出现了做工精美的雕花蜜饯、雕花蜜笋、蜜汁火腿等蜜制食品新花样,而且蜂蜜酒、蜜制饮品也在传承中有所发展。
入药后石蜜易名
自东汉开始,历代本草著作均将蜜蜂所酿之“蜜”作为药材予以收载。蜜的本草之旅,名称由“石蜜”变易为“蜂蜜”,呈现了医家探索和认知蜂蜜药用功效的历史进程。
第一部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以“石蜜”为条目名称,将蜂蜜列为上品药材,言其“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一名石饴。生川谷。”简洁的条目释文,概述了蜂蜜的主要功用是祛除众病、调和百药、强志轻身。
南朝陶弘景所撰《本草经集注》卷第六的“石蜜”条目,其释文内容做了多方面的充实:其一,关于药材性味,补充了“微温”“无毒”4个字;其二,关于药材主治功效,补充了“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关于药材品质评价,认为“色白如膏者良”;关于蜂蜜类别,除采自山野的崖蜜(石蜜)、木蜜、土蜜3种之外,尚有“人家养作之者”。唐代苏敬等人撰修的《新修本草》卷第十六虫鱼部“石蜜”条目,完整地保留了《本草经集注》的条目内容。撰修者在“谨案”中提到“今自有以水牛乳煎沙糖作者,亦名石蜜”,表明当时的“石蜜”之名,已不专门用于指称蜂蜜,有人将白色的蔗糖(沙糖)制品也称之为“石蜜”。为此,撰修者建议“宜去石字”,将产自蜜蜂的“石蜜”称之为“蜜”。
北宋苏颂编撰的《本草图经》,卷第十四虫鱼部以“蜜”作为条目名称。宋代的《大观本草》《证类本草》《绍兴本草》和明代的《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筌》等依然沿用“石蜜”之名。明代中后期成书的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十九卷虫部以“蜂蜜”作为条目名称,释文分为释名、正误、集解、修治、性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李时珍提出蜂蜜真伪的简易鉴别方法:“凡试蜜,以烧红火箸插入,提出起气是真,起烟是伪。”他对蜂蜜的主治范围和功效做出简练的概括:“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明代末年以后的本草药书,如李中梓的《本草通玄》、姚可成的《食物本草》、刘若金的《本草述》等均使用“蜂蜜”作为条目名称。
蜂蜜药用范围宽广
20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医者在医疗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持续扩大蜂蜜的药用范围。李时珍认为,“蜂蜜生凉熟温,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气,故十二脏腑之病,罔不宜之。”蜜蜂以其特有的中和药性,成为“和百药”的百搭药材。
蜂蜜自古就被用作制作丸剂的赋形剂。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治百病方》中,载有4首病方“丸以蜜”或“丸以白蜜”。丸剂是中成药的主要剂型之一,因其释药迟缓、作用持久而适于慢性疾病的调养和治疗。以蜂蜜作为丸剂的赋形剂,一方面能够发挥蜂蜜补中益气、滋阴润燥等功效,另一方面蜜丸又有药效稳定、毒副反应较轻、便于携带和保存等长处。张仲景《金匮要略》的薯蓣丸、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定志丸到朱震亨《丹溪心法》的天麻丸、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安宫牛黄丸等知名丸剂,均制为大蜜丸、小蜜丸或水蜜丸。
现代研究表明,蜂蜜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葡萄糖、果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B族为主)、有机酸、无机酸、矿物质(如钾、钙、磷、镁、铁、铜)、挥发油、抑菌素等。苏轼在《安州老人食蜜歌》一诗中,以“蜜中有药治百疾”7个字为蜂蜜的药用价值做了简洁而精彩的概括。蜂蜜能够“治百疾”,既依赖于所有蜂蜜的某些共有成分,又仰仗于不同时空条件下所采集蜂蜜的某些个性成分。蜜蜂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所采集的蜂蜜,因蜜源植物不同而含有不完全相同的营养和药用成分。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记载了宣州黄连蜜、雍洛梨花蜜、亳州桧花蜜、柘城县何首乌蜜等。在我国,单花种蜂蜜除洋槐蜜、荆条蜜、枣花蜜、荔枝蜜“四大名蜜”之外,还产出椴树蜜、龙眼蜜、荞麦花蜜、葵花蜜、油菜蜜、玉米花蜜、紫云英蜜、枇杷蜜、菜花蜜、党参蜜、枸杞蜜等几十种。这些蜂蜜的药用功效、主治多有不同,如洋槐蜜多用于镇静安神、美容养颜,荆条蜜常用于润肺止咳、解毒止痛。
蜂蜜是自然界赐给人类的美食药物,为绝大多数人所喜爱。然而,美味亦不可多食。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曰:“蜜虽无毒,多食亦生诸风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多食亦生湿热虫䘌,小儿尤当戒之”。(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常东旭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