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苗医苗药 > 苗医文化 > >

神奇的苗族医术,与汉族中医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发布时间:2023-10-28
来源:中医健康平台

苗族医药而史悠久,住民问传说、歌谣和汉族医书中均有记载。湘黔边界流传的歌中就有:“药王药王,身明晶亮,穿山越谷,行走受口常,披星戴月,身在四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西汉刘向著的《说苑辨物》说:“吾闻古之医者日苗父,苗父之为医暂也,行医于乡里。”《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有100多种与苗药同名同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一册有15种,第二册有27种苗族药物记载。该书菖蒲条引宋代苏颂的记载:“黔蜀蛮人常将随行,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蛮谷中尤佳。人家移植者也堪用,但干后辛香不及蛮人持来者,此皆医方所用菖蒲也。”清代吴其溶《植物名实图考》也收载了不少苗药。如“白芨根,苗妇取以浣衣,……白芨为补肺要药”。

苗族医药作为一种传统医药和派别体系被人们认识重视乃是清代以后的事。黔东南苗族山区,在乾隆前还未入“官籍”,被视为生界,有“蛮不入境,汉不入峒”之禁令。中医没有传人这些地方。苗族地区的医学颇负盛名,“苗地多产药……或吞或敷,奏效甚捷”,也有起死回生之术。19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龙老二,能为孕妇腹部取死胎,一月后体愈,曾轰动一时,传为奇闻。苗医医术高明,为后未的军政要人重视,如咸同年间张秀眉领导的起义军就有黄平县黄瓢人潘告奈里姜为义军治刀伤和疾病。长征时期的红军将领贺龙非常重视苗医,多次指示“不但要物色好的苗族向导,而且要动员苗医随军前进”。

苗医在认识疾病及辨病立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黔东南苗医把病分为症和疾。在辩证分类上有两纲(冷病、热病)。五经(冷经、热经、半边经、快经、慢经)36症。72疾等辨证原则和理论线索。松桃苗医也有两纲(冷热二症)两症(冷症热治,热症冷治),33症,49翻,10丹毒、六疔六癀等诊治疾病的思路。换句话说即36经,72疾,108症。
108症疾中包括了人体消化、呼吸、神经、生殖、内分泌等10大系统;也包括了病症的分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传染科、精神科等。

有的苗医认为:气、血、水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之所以生病,外为水毒、气毒、火毒所犯,内有情感、信念所动,亦因劳累损伤所致。许多苗医的观点是,人体内胃是最主要的器官,胃主宰一切,为人生之本。胃能纳,百病除,胃不纳百病起,甚至会死。
在临床实践中,以黔东南苗医为例说明。
对病先辨是冷病或热病,任何病都要按5经辨明属哪经,36症中属哪症?72疾中属哪疾?如腹泻,首先辨是冷经或热经。若是冷经腹泻,病人会怕冷,大便稀,次数增多,欲解又不出。又如咳嗽,同样辨明属哪经,“日咳为肺有内火,夜咳为肺有冷痰”,显然,分别是热经、冷经。对昏迷、失语、偏瘫病人。要辨明是半边经还是快经。因此每个病人都存在纲、经、症、疾的辩证隶属关系。

苗族认识疾病有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对大脑、五脏六腑等器官的认识更是如此,但苗医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对人体产生疾病的种种症状、形态、变化的观察都非常细致,并通过这些现象来认识疾病。对疾病的命名他们多以植物、动物、矿物的名来命名,这种取类比象,以明比隐和以形赋虚的命名,便于理解,这是苗医的一大特点。对疾病的诊断,苗医不同于中医,也与民间医有区别,苗医还因方言土语不同,诊病手法也不尽一致,但黔东南、松桃、关岭、织金等地苗医,在主体上是基本相同的。

望诊:和中医有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如中医一般只看头发,少看其他三毛。苗医认为眉毛不乱而光泽正常,病不重;眉毛散乱,皱眉时眉不举不良。汗毛直立则说明病重。又如看指纹,中医苗医都用在小儿疾病上,但苗医多以看指纹和手心静脉阴影。 如看大拇指颜色,黑为失水,红为受惊,绿色为损伤。苗医还重视看指甲,多用在妇产科的诊断上,按住妇女的中、小指甲,放开后淡红色者为口干舌燥.黄色为月经紊乱……嗅诊用的较少,主要用于呕吐、拉肚、小便异样的疾病。问诊主要问病史,发病时间,发病情况,苗医很重视发病时间,他们以12时辰的生肖属相,推断病况及预后。拿(脉)诊十分讲究,苗医把脉分为1 1种脉(中医是24脉)。拿脉部位和中医有别,中医多重寸口脉诊法,而苗医拿脉部位有寸口、腕部、五指、内外踝、内外膝眼、足背、左侧乳房的上中部。

按照《黄帝内经》记载,过去脉诊是三部九候法。此法分上、中、下三部。分别诊头部、手部、脚部(下肢)的脉搏变化,借以分析头、胸、内脏之病一三部九候法之后又出现察上、中、下三部的三部诊法,依次是:人迎脉(颈侧动脉)法,扣脉(挠动脉法,跌阳脉法)。即足背部高起之处的动脉搏动诊法,人们系鞋带之处。
自东汉以后,人迎脉法,跌阳脉法逐渐被废弃不用,只保持寸口脉法至今,而苗医保持得完好,以松桃苗医善能操作。

剑河苗医还有弹筋法,是用手指在病人肌腱或穴位上有节奏有一定张力地弹数次,然后观察所弹部位的颜色和形态变化,以此推断疾病所在部位及属性。
苗医诊断特点,以望、脉二诊为主。望可知其表,脉可知宾里,表里结合再加上其他诊法,可以准确诊病。
苗医把一切病症纳入冷病和热病的大范畴,从而制订出“冷病热治”、“热病冷治”两大治则。主要采用内治法和外治法,其外治法特别丰富。内治法由口腔吞服药物通过胃肠吸收治病,药品主要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食品。外治法主要有放血疗法、刮治法、暴灯火疗法、气角疗法、滚蛋疗法、发泡疗法、佩戴药疗法、熏蒸疗法、抹酒火疗、烧药火疗法、针挑疗法、外洗法、外敷法、拍击疗法、体育疗法、热熨疗法。另外有精神疗法等等。

苗药品种繁多,含植物、动物、矿物等,以植物药最多。贵州是我国著名四大药材产区之一,有“云贵川广,道地药材”之称。已记载的药用植物就有2810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的57%。苗药已有1000多种。有“草药之乡”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常用药按止痛、驱风除湿等分类有18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采集利用的苗药。《松桃厅志》就记载52种苗药。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不断扩大药物品种。如1990年松桃苗族自治县隘门乡苗医龙冬山深入80坡采集的16种苗药标本中,就有13种未载入医药书籍。苗医把药分为冷药、热药两大类。用药原则是热病用冷药,冷病用热药。在黔东南除上述理论之外,还根据药物性味归人五经:原则,即味甜、麻、香、辣的药属热药,归冷经;香、辣的药同时归快经、半边经;凡酸、涩、苦属冷药,归热经;黔东北苗医还称药物有酸、辛、苦、涩、甘五味。而黔东南有部分苗医则按药物的功效将苗药分为清、消、汗、吐、下、补六大类。其中补药又有热补、温补及清补之分。
    苗药基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长期以来,成为苗医临床(证)用药的指导原则。

 

注意:本文所涉及项目投资金额、加盟店数量、招商地区和经营模式等相关政策,请以最新咨询为准!我们建议您在 【留言板留言】 或致电咨询,您即可与企业免费通话并及时获得项目最新动态!
在线留言,商家将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