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医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苗医苗药 > 苗医文化 > >

湘西苗医药文化远古传奇

发布时间:2023-10-28
来源:中医健康平台

苗族称苗医为“匠嘎”,苗药为“嘎雄”。
 
  苗族医药学为苗族祖祖辈辈治病防病抗疫实践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源自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经后裔传承发展而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少数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辞海·医学科学卷》对苗医释义:“苗医是“苗族医药学”的简称,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苗族人民医疗经验和知识的总结,其生灵学是研究生命灵感生成和演变原理的学说。”
 
 
  湘西苗族医药与中华中医药一脉相承,同根同源。
 
  苗族史源于六七千年前的炎黄时代。
 
  苗族五次大迁徙,古汉文文献、苗族民间口碑资料都有记载,《苗族古歌》、湘西苗族《修相修玛》古史长歌以及周边贵州、广西、重庆苗族史歌传说都有相近记忆。
 
  比如称之为史诗的《苗族古歌》,一部记载演绎着湘西苗族先民乐观向上,繁衍生息,守望相助,波澜壮阔的史诗。受文字限制,口传所误,口音所惑,地域所困,不同地域苗族版本存在细节差异,但主体脉络基本相同,涵盖宇宙万物诞生、盘古开天地、大迁徙经历、苗族姓氏渊源、祭祀治病等,对研究苗族史和古中原文化及苗医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迁徙过程中融合着不同聚居地多元文化印记。
 
  其中《跋山涉水》篇述说祖先从“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翻过水山头,来到风雪坳”,渡过“河水黄泱泱”、“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西进“经历万般苦,迀行徏来西方,寻找好生活”等南渡三条大河和西进历程。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地区曾经是苗族第二次迁徒聚居地。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14种医书,特别是《五十二病方》,文字多达9910个字,约有三分之一药名病名只能通过苗语才能翻译,佐证了苗族迁徙史事。
 
  苗族先民第三次迁徙通过沅水澧水酉水武水进入湘西聚居,其中一部分在此安营扎寨,永久定居,繁衍生息,成为当今中国三大苗族居住区,即以湘西为中心的苗族东部文化圈。湘西苗医药文献与中国古代中医药文献渊源流长,许多古医书中一些病名、药名、症候等可通过苗语传释。诸如,春秋战国《灵枢经》有关“发烧”记载:“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苗语一直视发烧体征为“格”。《左传选》记载公元前547年齐景公患疟疾:“齐候疥,遂痁,期而不瘳”。疟疾苗语苗义为“痁”。魏·吴普著《吴普本草》将草乌称之“耿子”,与苗语苗义相同。
 
  根据凤凰苗医欧志安考证古医书上病名,称天花病为“鲁疮”,苗语则称天花为“卜弩”,“鲁”与“弩”近意同义。
 
  苗族原始医药文化与中华神话传说、传统古医药文化密不可分,我国传统中医学开山鼻祖伏羲、神农、祝融等,亦是苗族医药学始创人,诸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内经》,祝融“按摩强身术”。
 
  苗族与神农氏历史渊源深厚。
 
  苗族迁徙聚居地与神农活动地域相近,炎帝神农氏早年在五溪、洞庭湖、湘东活动,此乃苗族迁徙之地。神农,史上称炎帝,陵寝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相传炎帝神农氏“耕耘植五谷,训禽,尝百草,疗民疾”,开创中华民族农耕、医药、交换(商贸)等文明。
 
  神农氏,别称“烈山氏”,《汉书·律历志》:“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列山即烈山,放火烧山之意,旨在原始刀耕火种。古典籍称其为远古“三皇之一”。《春秋运斗枢》曰:“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我国神话中的炎帝为极慈爱大神,《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或许神农如千年农耕文化中牛一样,对人类文明进步功不可没。
 
  炎帝集太阳神、农耕神、医药神于一身。传说神农“尝百草”,辨百药,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尝药疗疾,救死之伤,创立医学,发现茶叶。传说神农氏有一条名叫“赫鞭”神鞭,专门用来识药,用赫鞭抽打就能识别药物毒性、寒热性等赋性。尝百草日遇七十毒,遇茶而解之,最后尝到剧毒断肠草而亡。
 
  苗族的农、医源自神农,《神农本草经》不仅是中国医药学之始,也是苗医药学之初。
 
  苗族宗教信仰不是祭祀至高无上的黄帝,而是隆重祭祀神农及其后裔蚩尤、欢兜。
 
  2000多年前里耶秦简“祠先农”就记载湘西举行祭祀神农氏活动,说明湘西为农耕神语故事发源地。
 
  蚩尤,苗族共同崇敬的人文始祖。
 
  世代相传蚩尤“传神药”医治百病,湘西花垣古苗河保存着蚩尤洞和蚩尤像遗存。
 
  相传蚩尤从小聪明伶俐,9岁离家到黄河边深山老林向生翁爷爷拜年学艺9年,练就了超凡本领,“懂得一百二十种礼规,能应变天下大事;掌握一百二十种药,成了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医;精通十二道神符,成为能呼风唤雨、明阴晓阳的大神”。成家立业生养9个儿子,儿子长大后都学会蚩尤本领,每个儿子管理9个寨,蚩尤就成为81个寨首领。
 
  传说苗族先祖仡夔与王姬(黄帝)、豆莱(炎帝)交战得胜后,双方议和时,封索戎索夔为医官,其职责体现在苗族古老话:“要让世人吃得洁净,要让百姓吃得清爽,鸡屎别沾莱上,鼠类莫混米中,菜希新鲜可口,饭里没有异味。管住病痛,管住瘟疫,赶走病魔,送走瘟神。凡人真心照办,世人身体力行,保他手上有劲,护他脚上有力。”
 
  祝融,为黎民百姓传钻石取火开启熟食生活,授按摩强身健体之术。
 
  《山海经·海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炎帝乃神农氏玄孙,主管南方大神,职务为火正,负责观象授时,即观测大火星与鹑火星位置来确定农时。小名叫“黎”,从小就喜欢观火、玩火。古时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但不会保存和利用火。传说火到他手里就能长期保存,祝融氏后来发明钻石取火,他的黎民百姓开始点火熏烟,驱逐野曽、蚊虫及瘴气,用火取暖,改吃熟食。
 
  根据太上老君开天经传说,先师广寿子将《按摩通精经》九十卷传给祝融氏,祝融又将其传授给黎民百姓,普度众生,从此黎民百姓将防病强身养生按摩术传承创新发展,减少病痛,祛病健体。
 
  《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称炎帝为南方和夏季的帝,祝融为南方和夏季的神。
 
  驩兜,又称欢兜,上古时代,与蚩尤一样,种植水稻族群的苗民首领。
 
  苗族先祖,尤其是苗家石姓人视驩兜为正宗先祖。苗族聚居地花垣县排料乡(今吉卫镇)芷耳村,苗语叫“吉瓜”或“仡驩”,意为石姓人居住之地,周边贵州、重庆等苗族石姓共同认定的发源地。
 
  崇山,驩兜古老部落,诸多苗族后裔视崇山为寻根问宗之始祖山。吉卫镇崇山,被湘西石姓苗族视为先祖之山。《乾州厅乡土志稿》:崇山在乾城西六十里,蜿蜒高峻,山顶瀑布声闻若雷。湘西《古老话》:“驩兜驩柔是它的强宗,驩兜驩柔是它的大姓》”。我国有6座山冠名为“崇山”,其中4座与苗族有关。一座为河南登封中岳嵩山,古时“崇”、“嵩”相通,与古苗族首领“祝融”相关。一座在贵州梵净山,另两座在湘西花垣县和张家界市永定区,与古苗族首领驩兜相关。泸溪武溪镇和花垣吉卫都有驩兜墓传说。
 
  史料称“欢兜尚赤”,《山海经·西山经》:“灌水出焉,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赫,以涂牛马无病”。禺水,欢兜起源地,当地黎民百姓喜欢朱红,故又称之欢朱国,用赤土涂脸,跳双人舞蹈祭神,用以消除疾病瘟疫。赫,即丹砂(辰砂)。
 
  共工,湘西苗族又称“仡戎”、“濮戎(龙公)”,汉史记载“共工”为我国神话传说中降夔降龙第一人。《汉书后案》:“湖南辰州,实古濮地”,即濮人之地。
 
  五帝后期尧(公元前2188-2067年),古唐国人,故称“唐尧”,当时为部落联盟体,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国家,尧一直视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部落联盟为心腹之患。所谓三苗部落联盟指南蛮部落、帝尧之子丹朱后裔部落、讙兜部落。
 
  讙兜又称驩兜,尧的臣子,丁零人祖先。尧按照“禅让制”将王位传给舜(约公元前2128-2025年),舜即位后改革部落联盟为国家制度,着手分化瓦解三苗部落联盟,即“分北三苗”。《尚书·舜典》:“(舜)放驩兜于崇山”。《孟子·万章》:“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先秦《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厘与九黎的“黎”音相近,九黎即九夷,首领为蚩尤,曾组成东夷部落联盟,与炎黄争战。
 
  辰砂乃湘西苗族民俗中不可或缺之物。
 
  苗族先民用丹砂涂于皮肤,防蚂蚁、蚊虫叮咬,避邪避瘟疫,墓葬时棺材内撒辰砂粉防腐防虫,起新房下基脚时撒朱砂粉避邪避瘅。
 
  辰砂,又称朱砂、丹砂,《庚辛玉册》:“丹砂石以五溪山峒中产者,得正南之气为上。”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生白石床上,十二枚为一座,色如未开莲花,光明耀日。亦有九枚为一座。七枚、五枚者次之。”
 
  史料记载辰砂产于汉代辰阳、后来辰州而得名,而当时辰州包括湘西凤凰、泸溪、吉首,怀化麻阳、辰溪等县,其实朱砂主要盛产于凤凰茶田及毗邻贵州铜仁边区。
 
  《宋史·蛮夷列传》:“咸平元年,古州刺史向通展以芙蓉朱砂二器,马十匹,水银千两来献。”
 
  自唐代以来,辰砂一直成为武陵蛮进献朝廷贡品。
 
  首领欢兜、共工成为史上最早发现、开采、使用朱砂和提炼水银之人,苗族成为世界上最早开采辰砂提炼水银之民族,并将其作为古苗医药。
 
 
  湘西苗医药源自“神巫药兼融”的远古原生态中华传统文化。
 
  苗药与藏药、蒙药并称我国三大民族医药。
 
  苗医药文献记载可追溯至秦汉。
 
  苗医药源自远古神话,汉族文献所记载的苗父为苗族神话传说中“药王爷”,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有翼能飞的神人,不畏艰险,披星戴月为民众寻找药方(苗语“岔锐岔嘎”)。苗父传说与苗族迁徙历史、征战有关。
 
  千万年来,苗家人世世代代在长江以南温带、亚热带气候湿润山区生存,住在万山丛中,自然植被繁茂,资源丰富,药物种类繁多,但交通闭塞,气候潮湿,蚊虫猖獗,瘴疠流行,加之苗族先民频繁颠沛战争和迁徙,为了生存、健康、繁衍,对医药研究历经识药、采药、加工、治疗等漫长实践过程,逐渐练就苗家独特的识药、制药、治疗疾病等医术。
 
  苗医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有利于苗族人民生命健康,整个发展史惊艳又奇葩。
 
  蕴涵中华传统医药文明因子的苗族原始医药,从中原迁徙开始,特别是经历九黎、蚩尤、荆蛮、欢兜不同时期,从蚩尤、祝融、欢兜、苗父、药王等神话故事中演绎而生,不断在生产生活中探索积累、传衍创新,通过口口相传,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形成了苗族“神巫药兼融”的远古原生态医药文化。
 
  湘西苗医药神话传说除了中华传统神话,还有本民族传说。诸如,苗药祖师为苗父,苗医始祖为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的“各奶嘎”,汉语叫“母药王”,父系氏族社会时代“药王爷”、白鹤立、阿抔濮僮、阿抔仡偻芈等。
 
  苗父,苗药祖师,与神农氏相近。
 
  传说“苗父”尝药识药,医治百病,修炼道术,通过“神气”、“法水”为苗民治病,开创了以实物入药的苗族医药先河,苗族医药史上记载“药到病除,神传疾解”第一人。
 
  西汉刘向《说苑·辨物》:“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中国通史简编》:“刘向《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有学者认为“苗父”泛指对苗医药贡献大的一类古代著名苗医先祖统称,包括“公药王”、“药王爷”、“巫彭”、“十巫”等。
 
  我国历史上称医生医师为郎中、大夫等,医师、医生,泊来语,苗语也没有医师称谓,但苗药师有称谓,称药师为“江嘎”或“姜嗄”,“姜”或“江”为师傅,“嗄”为药。
 
  各奶嘎,又叫“喔登嘎”,均为苗语,汉语意为“母药王”或“药王母”,苗医始祖。
 
  传说“各奶嘎”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人,一生研创苗医苗药,专为苗人治病疗伤,先后拯救了10万8千个代熊代夷(苗族子孙),功高盖世,后人称之“母药王”,还会画水治病,据说后汉名医华佗继承了她的“开刀水”。
 
  花垣苗医大师龙玉六将其描绘成皮肤有毛,上体裸露,下穿树叶,垂乳,赤脚,手持医医的远古女人。出生于中球,生活在湖广保太山,活了700岁,因误食马桑泡中毒死于臜水岩坎上,变成了一种像胡萝卜叶子的药,苗语称之“个尤粘”。后人发现母药王变成的“个尤粘”具有神奇药效,此种草药捣烂擦在身上,最能清火退烧,败恶毒,后人屡验后广泛使用,老百姓为了纪念她,将此草药起名为“各奶嘎”,汉话意为“娘药”或“药母草”。
 
  各巴嘎,又叫“喔巴嘎”,均为苗语,汉语意为“公药王”或“药王爷”。
 
  传说远古父系氏族社会的苗医苗药祖先,与神农氏、《说文》记载“巫彭”、《说菀》记载“苗父”等传说相似。
 
  花垣苗医大师龙玉六认为“公药王(喔巴嘎)”和“母药王(喔登嘎)”头上无角,身披树叶,凤凰欧志安《湘西苗医初考》认为“药王爷”头上长角,苗族民间众说纷纭。
 
  出生于中球,常年住在天台山,死于西球虎山。继承“母药王”衣钵,为民治病有功,被炎帝神农氏封为“药王”,苗族后人称之“苗药王”。
 
  民间流传苗药始祖药王尝药味、测效用、审病情、配方剂,医治百病的,造益后代,与岐黄论医而创制《内经》一样万古流芳,同为中华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黔边区苗族民间歌谣:“一个药王,身在四方,行走如常,餐风宿露,寻找药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历代苗医苗药师信奉苗药和药方由“药王爷”发明传承而来。
 
  苗药王发现两种能治百病神药:“惹爱董”(汉语称“光函草”)和“色杂桂”(汉语称“肚辛辣”),颜色鲜艳夺目,香气熏人,夜间发光发亮,具有酸、甜、苦、辣、麻、饣央、香、咬等多种药用质征,能治百病,药到病除。但两种药物资源有限,愈用愈少,满足不了治病需要。于是就开始尝百草,摸索各种药物气味,验证其功能,将适合病情的某些药物进行组合搭配,配成治病药方,用以替代“惹爱董”和“色杂桂”,广泛用于治病救人。
 
  “药王”认为药气串至人体某个部位就能治疗某个部位疾病,为了寻找药方(苗语“岔锐岔嘎”),爬山涉水,不辞劳苦,每找到一味药,都要亲口尝尝,让药气先在自己体内或周身串行。传说尝了一味蝶形兰花之草根,满口顿生麻辣味,急用水吞饮,不一会儿,大脑麻木昏迷,失去知觉,醒后发现自己全身不再透明。药王将此草药取名“草乌”(苗语为“比耿”)。
 
  苗药王主张以水果为食,吃水果不易生疾病,神农氏坚持水果资源有限,人多不够吃,主张以五谷为食。苗药王说,吃五谷会生百病,神农氏仍然坚持以五谷为食,从此人吃五谷,疾病增多,体质不强,难以长命百岁。“苗药王”生重病后,吃尽山珍野果,久治不愈,历经3年6个月,受尽72个弯、82个扭、92个仆折磨,爬到西球虎山,恳请仡索给不死之果救命。仡索说:“仙桃是不死之果,尔无福气,死所难免。”苗药王以平生治病救人甚多而对死不服,仡索承诺:“凡后人治疗疾病,必须以香纸酒肉等尊祭于你,封你享受凡人烟火一千年。”苗药王无言以对,安祥闭目而去。所以就有了苗巫医看病治病都要祭祀“潜规则”:先请药王再看病,治好病后还要送药王,请有请词,送有送语,还要以香米利食、刀头酒鯉作祭品。这种习俗在苗族某些地区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
 
  白鹤立,乃轩辕氏时代的苗族人,出生于白鹤洞。
 
  砍柴时跌下悬崖“嗡打送”(汉语为“散血莲”)上,晕死三天三夜,醒来时遍身疼痛不已,腹中饥饿不堪,顺手嚼食“嗡打送”叶,并用其外擦伤痛处,不一会全身疼痛消失。白鹤立就把“嗡打送”作为最好治伤痛草药传教给苗家后代。
 
  阿抔濮僮,“百濮”首领,上古时代人,殁于湖南花垣县吉索补抽寨。
 
  青年时期东方学艺,杭州拜野人为师。为人善良正直,平生算命卜卦相当灵验,与后世姜子牙相当。
 
  继承母药王、药王爷及野人先生等医术真传,自己创新医药,善用毒蛇、大蜈蚣、癞蛤蟆、盐老鼠、水蚂蟥、千脚虫、雷公蜂等剧毒动物做药,以毒攻毒,专门治疗奇难沉疴。
 
  一次他捕捉一条大白蛇时,白蛇将其拖进悬岩陡壁上的活龙口洞中,与白蛇搏斗数日,终因体力不支而死于洞中,蚂蚁含土堆坟将其就地埋葬在洞中,享年150岁。后人为纪念他,将此洞起名“阿抔濮僮嘎萝戎”,汉语意为“阿抔濮僮活龙口”,如今在花垣县吉索补抽寨还能看见洞中蚂蚁坟墓遗存。
 
  阿抔濮僮有九纳、洗纳、戈必、苗喜、告告、不代、理坐、大垛、理伊、理告10个儿子。后来告告、不代迁居雅酉,理伊、理告迁居排料,其余6子一直居住在花垣县吉索补抽寨。换句话说,补抽寨苗民都是阿抔濮僮子孙后代。
 
  阿抔仡龙芈,上古时期龙姓(芈姓)苗族人敬奉的“羽民国”首领。
 
  法名叫“仡芈法高”,苗医和巴代(苗老司、巫师)结合的创始人,生于江北,后迁至湘西花垣县吉索补抽(今补抽乡)排纳寨,居住在补抽乡排罗大介察,活了180岁,殁于黔地。
 
  阿抔濮僮为其曾祖父。少时随曾祖父学医,25岁开始研究脉学,创新发明“鹿马脉”诊病医术。55岁时又创立苗老司方术,采用敬神、撵鬼等帮助苗族民众驱妖除邪、消灾免难,以臻脱祸求福,结合医药治病疗伤,以药养壇,以壇保医。66岁时学会做银匠,发明耳环、手圈、颈圈、雅圈等银器手饰,供苗族妇女打扮佩戴。仡龙芈77岁才娶妻,生了14男4女,与12姓结亲戚。儿女分散在花垣县吉卫、排吾、猫儿、补抽、湖南麻阳县及贵州松桃县等地居住。后来龙姓成为苗族人口众多姓氏家族之一。其技艺以师徒制或祖传方式,一代又一代世袭传承,不断丰富发展苗族文化、艺术、医药等。
 
 
  湘西苗医药丰富发展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
 
  史料文献对古代苗医药文化主要在药物、临床治疗、预防保健和巫医疗法等方面记载。
 
  凤凰苗医欧志安对《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物,通过苗语东部方言标准语来进行研究辨识,发现有120余种兼用苗语记录,约占记载药物三分之一,用现代苗语还能听清弄懂,说明古代苗族药物已在中华大地广泛认同使用。
 
  西汉时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共收载药物247种。书中有用苗语记载的药名,诸如,“答”为苗语中豆科植物。《五十二病方》称寒热为主的疾病为“痁”,与苗语“茄”同音同义。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古代中医治病抗疫经典之作。《伤寒杂病论》记载针刺疗法,与苗医在治疗感冒时所用喷穴疗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000多年前湘西里耶秦简第8层简牍中的“医方简”,改写了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为中国最早古医方之说。
 
  2002年发掘的38000余枚里耶秦简,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衙署的档案遗存,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法律、文化、职官、医药、邮传、地理等诸多领域。迄今为止,已公开发布2700余枚简牍(仍有35300余枚简牍没有发布),其中77枚简牍涉及秦朝洞庭郡迁陵县衙署设立医官、百姓疾病、医政管理、处方、服用方法、中药材种植等记载,湘西古医药的历史印记。
 
  简牍记载一个关于静医士(医官)的故事:静医官受命在县衙暑坐诊行医,将看病就医人数、生病病情和治疗等进行记录统计,以文书呈报。此外还有官府求乐令、地方献药文书。如简牍12-1324:“瑯邪獻昆陯五杏藥秋鰝及它”。
 
  2017年龙山县邀请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古籍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湖南省考古所及里耶秦简博物馆等专家组成调研团队,共同对涉及中医药的77枚秦简简牍进行学术研讨,一致认为秦简中关于秦始皇求仙药诏令、地方献药、疾病及疗效、医政制度、档案、养生理念等记载,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填补秦朝医药实践空白,彰显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医学科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识论。
 
  秦简中与古代医方相关的简牍达11枚,包括中药材、药膳方、药方(令金伤无广瘢方等)、药炮制及服用方法等医方内容,诸如,简牍8-1223:“七└病暴心痛灼:者冶之析蓂(下從泉)實冶二枯橿└菌。桂冶各一凡三物并和取三指冣到節:温醇酒”。简牍7-108:“卅五年遷陵醫静所治黔。率亍之一人得六十八筭”。简牍13-378:“治之可十日已:静問冣病冣告静”。简牍13-379:“病:已:不復發至今不智它:如書”。简牍13-380:“四日令静治:之:可十日已它如前”。简牍10-249:“卅三年八月己亥朔辛酉啟陵鄉守□敢告尉主:傳月診史氣。病書已到敢告主”。
 
  上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养生方》、《天下至道谈》等医药和养生的简帛文献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自此以来,湖南考古发现里耶秦简、沅陵虎溪山西汉简、张家界古人堤东汉简等出土有医方和食方。
 
  沅陵虎溪山西汉沅陵侯吴阳墓出土《美食方》,记录着各种食材和香料佐料及详细的加工方法及流程。
 
  张家界古人堤东汉简中古药方“治赤散方”等。
 
  经考古学家根据字体特征和用字特点推测,里耶秦简牍时代为公元前208年,马王堆墓为西汉时代,秦简中古医方简牍成文时间,比后者早整整40年,中国发现最早古医方在湘西里耶秦简。秦简医方简与天回医简、北大医简和马王堆《五十二病方》等出土医方有许多相同之处,据此推断后者沿袭秦朝“官定处方集”(类似于今日的成方药典)。
 
  与《五十二病方》相比,里耶秦简中“医方简”文字不多。但涉及疾病名称、所用药材、药物炮制、用药方法、用药禁忌等诸多内容,表明秦人对医方研究水平已相当高,也见证当时衙门官府高度重视中医,让中医在衙门坐诊行医,并纳入官府日常公务公文管理。
 
  秦简中医药解读对湘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些“医方简”,只是秦简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足可窥见秦朝早期医学文献之丰富。大量里耶秦简处于封存状态,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医方简”等待解密。
 
  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涉及医学领域非常广泛,仅在5张帛书和200支竹木简上。而里耶秦简多达38000余枚,按公开发布简牍涉医药占比2.6%推算,约有980余枚中医药简牍。秦简中医药文献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见证湘西中医药发源地。
 
  目前中医药内容读简工作只能算管中窥豹,简牍文字研究解读还任重道远,但充满期待。
 
  苗医药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奇特,成为传统民俗民风传承至今。
 
  《凤凰厅志·风俗篇》:“惊垫先一晚,各家用石灰画弓矢于门,复撒灰于阶,以驱除毒虫……端午悬蒲艾,谓之辟疫往来”。
 
  苗疆苗寨夏秋习惯将河柳叶、辣蓼叶、草乌叶等切碎投入粪池,用以杀虫消毒,防止蚊蝇孳生,用黄荆芥、艾叶烟熏驱蚊虫,用八角枫、地风藤等煎水洗澡防生疱疮,用雄黄泡酒兑蒜内服防瘟疫,用天青地白、老虎麻根、强盗九杆子等与甜酒(苗语“久浆”)煎水内服,预防腹泻及红白痢疾,用“沃有及打”、“对口蕈”等苗药煎水内服,预防产妇新生儿脐风。
 
  苗家饮食习惯预防保健意识强。诸如,苗家酸汤,苗语“务叭消”,苗家一年四季缺一不可的美味佳肴,性寒、味酸,有开胃、健脾、降火、防暑、止泻、收敛等功效。苗家自酿苞谷酒或甜酒,苗语“久浆”,几乎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离不开,视其为颐养天年之养生酒,驱寒保暖,舒筋活血。苗族信奉夏季吃羊胆羊肝清热泻火,冬天吃狗肉补虚御寒,温肾壮阳,强精益骨。
 
  苗族还有“隔病”传统习俗,通过“挂红”、“躲摆子(疟疾)”、“挡路箭(碑)”等方式来隔阻流行传染病传播。
 
  苗族人出远门都习惯随身携带家乡盐、大蒜、生姜、茶叶、薄荷、百味莲(止痛)等防止水土不服生病。
 
 
  湘西苗医药文化与巫傩文化积厚流光。
 
  苗医药萌芽于神话,以神为象征,巫傩祭祀中的咒语、卜辞、疏表、傩歌、傩戏等与医药、治病关联度高。
 
  祭祀,苗族传统文化重要元素。苗族没有文字,主要通过巫师(把对熊)、理老、歌师、巴代举行祭祀活动世代相传。苗巫师,苗语称“把对熊”,苗族信奉龙和神,巫师如同佛教和尚、天主教神父一般,主持治病、降神祭祀,兼用苗药。
 
  巫傩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活化石”,跨越文明进步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两个时空世界,一部分仍停留在原始思维、巫音、巫舞中,至今尚有诸多未解之谜,另一部分已迈进新时代现代生活和艺术殿堂。
 
  最有名的算“相告”,称其为“相先娄,把告养”祖师。
 
  苗族巫医术有“化水”、“画符”(平安符、祛邪符)”、“气功”、“捷乃术(与催眠术相似)”、“还傩愿”、“放患术(害人术即黑巫术)”、“延巫祈祷”等。
 
  苗巫医念咒画符时,将符水给患者服用或外喷患处,同时辅助推拿正骨按摩或苗药,确保患者早日康复,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精神)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治疗方法。
 
  《保靖县志》:“遇病不求医,延巫求祷,即许“锥牛”,即病愈杀牛酬神之谓。”
 
  历史上,湘西交通闭塞,科技文化落后,缺医少药,当地人生老病死、求医求雨、节庆活动都借助巫师举行吃牛(苗语:浓尼)、吃猪(苗语:弄罢)、还傩愿(苗语:冲努)、追魂(苗语:了鬼)等祭祀活动。
 
  主持祭祀仪式祭司(又称祭师)叫巴代,祭司分“巴代雄”和“巴代扎”两谱系。
 
  祭祀时用苗语演唱颂词为“巴代雄”,称之苗老司,操办吃牛、吃猪、驱昼魔、驱夜魔等大型祭祀以及五谷咒、觅魂、召集祖先等丧葬仪式,表演赶尸特技祭祀时用汉语演唱颂词为“巴代扎”,称之客老司,操办还傩愿、安龙、谢土、驱天狗、驱猖鬼、清净斋、赶鬼邪、架桥、祭土地等活动,表演捞油锅、踩铧口和上刀梯。
 
  祭祀演绎着崇拜自然与先祖,仪式有祭祖(祭蚩尤、祭家先等)、祭神(山神、雷神、谷神、土地神等),祭节庆(春节、清明、吃新、重阳等)、椎牛、椎猪、接龙、还傩愿、宝东斋(又叫洗屋)、跳香等。
 
  祭祀穿插表演上刀梯、踩火犁、衔红铁、下油锅、吐红火、吃竹签、秤杆提米坛、神力定鸡等巫傩绝技。
 
  巫文化是楚国文化奇葩。
 
  战国时代楚国,苗族已迁徙至境内,苗族先民属于蛮夷中人,苗医药和巫师已盛行楚国大地。
 
  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笔下的楚国,被称为“苗族的楚国”。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屈原不仅是伟大爱国诗人,当之无愧的楚辞开山鼻祖,而且还是大巫师。
 
  2000多年前晩年屈原流放沅湘长达近十年,深入湘西酉水、武水大山深处,与湘西先民朝夕相处,耳闻目睹,被湘西山水、草本植物、民风民俗、人文地理、巫傩文化等所感染熏陶,湘西巫风令屈原刻骨铭心,潜移默化将巫觋文化融入诗文,不时触动其灵感和远方,笔耕不止,在他笔下洋洋洒洒变成不朽浪漫主义诗篇。
 
  沈从文在《湘西民族的艺术》:“让我想象到似乎就正是二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到湘西来所听到的那些歌声。照历史记载,屈原著名《九歌》,原本就是从那种古代酬神歌曲衍化出来的。”
 
  《楚辞》、《离骚》等不仅真实描绘战国盛行“楚风”辞曲,还将湘西用于祭祀神灵和治病避邪的药用草本植物融入作品。诸如,灵芝草、菖蒲、蘼芜、泽兰、申椒、蕙、菌桂、木兰、桂花、秋菊、荼荠、麋芜、杜衡、芙蓉、辛夷、白芷、茝、女萝、三秀、玉英、鹿、牛腱、琼浆、蜂、蛾、蝮蛇等约170余种苗药。比如,“申椒”即花椒,“菌桂”即肉桂,“蕙”即佩兰,“茝”即白芷,“艾”即艾叶,“芰荷”即菱果,“芙蓉”即荷花,“江离”即蘼芜。
 
  菖蒲作为苗药历史悠久,秦汉文献上有记载,宋代《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记录“蛮人”用此药。《惜诵》记述用“申椒”、“木兰”、“蕙草”配方治疗心绞痛,还描述苗医疗法,如,挂药、煎澈、食疗、药酒、睡药、嚼食生药、吞服药汁等疗法,粉散、浴疗及治神等医术。阐述人体惠气为抗御瘟神能量。苗族民间传统一直视灵芝草为长寿之药或“不死之药”。
 
  《大司命》将苗医破均衡和非天命观等思想寓意于诗中:“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故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古楚国巫风盛行,兰草为祭品首选,《九歌》所说湘西所在的沅水盛产兰草,意味着自古以来兰草已融入湘西先民日常生产生活,成为千年民风民俗传,诸如,驱傩、祭祀、巫术、医药、爱情等。《九歌》:“巫以歌舞娱神,歌必有辞,因之形成巫觋文化……蕙肴蒸兮兰籍”,诗中芳香之物蕙和兰草,招魂祭祀之物。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殉葬品中也有泽兰、辛夷、花椒、香茅、干姜、高良姜等医疗保健物品,可见防疫保健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流行。
 
  《楚辞》引用苗语苗声,如“申椒”就是花椒苗语,“芳椒”即天椒或花椒苗意。
 
  屈原对兰草情有独钟,视兰花为知音、朋友,特别欣赏兰草品行,赞兰花之美,流放途中,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满怀忧愤,明志致远,许多诗篇都有兰草,表达诗人向美求善的情怀和忧国忧民孜孜不倦追求的呐喊。
 
  据不完全统计,《离骚》、《九歌》、《九章》等涉兰语句高达30处以上。诸如,《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近代湘西苗医药与中西医药广泛交融互鉴开启新篇章。
 
  秦简医方简见证湘西苗医药传承发展数千年。
 
  随着苗族不断迁徙,多元文化融合渗透,特别是清雍正年间(1722-1735),随着“改土归流”,与外界人文交流加强,中医全方位传入,当时老百姓称中医中药为官医官药。民国15年(1926),基督教传教士将西药传入。
 
  苗医药文化不断与土家医、中医结合传承发展,神秘神奇苗医影响力不断扩大,声誉鹊起。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疾病瘟疫抗争史,中医药经过祖祖辈辈海量数以亿计与疾病疫情作斗争临床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凝聚着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具有生命科学与人文哲学双重属性,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健康养生理念,诸如,“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中医文化精粹。
 
  湘西苗医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苗医药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防病治病抗疫史的缩影。
 
  作为苗医药文化发源地,湘西苗医药文化意义和价值超群轶类。
 
  苗医药学作为生命科学,蕴藏着丰富哲学智慧和生命智慧,传承创新发展着苗族健康养生、治病救人理念及实践经验。
 
  随着民族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又一春天到来,给神秘奇葩苗医药文化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动力,未来可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传承创新发展好湘西苗医精华,守正创新,讲好湘西苗医药故事,传播正能量,湘西苗医药靓丽新名片一定会越来越响亮。
 

注意:本文所涉及项目投资金额、加盟店数量、招商地区和经营模式等相关政策,请以最新咨询为准!我们建议您在 【留言板留言】 或致电咨询,您即可与企业免费通话并及时获得项目最新动态!
在线留言,商家将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